不需要掏證件、摁指紋,一秒實現刷臉通關,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尚海龍團隊研發的“無感通行”技術將助力十五運會。8月30日,由廣東省委統戰部、廣州市委統戰部指導,廣州大學、廣東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合會、廣州市新的社會階層人士聯誼會主辦的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科技創新工作推進會暨IEEE機電一體化與計算機技術工程國際學術會議在廣州召開。會上,香港高才通人才服務協會會長、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尚海龍圍繞“粵港澳三地融合無感通行研究及實踐”作大會報告,分享了無感通行研發背景、核心原理及在十五運會中的實踐。
在粵港澳三地融合發展的背景下,如何讓民心相通、讓通關更便捷是尚海龍團隊研究的痛點與難點。因此,團隊選擇沙頭角中英街口岸作為實驗點,致力于實現市民無需掏港澳通行證、刷證件摁指紋,即可讓兩地數據同步的“無感通行”。
尚海龍團隊創新人臉識別的驗證方法。采用了聯合決策模式,將傳統人臉優勢與行人重識別技術,特別是可見光與紅外重識別技術疊加。團隊借鑒其他團隊在人臉識別領域的成果,結合行人重識別“body feature”概念,將可見光中的紋理特征、紅外中的結構特征與人臉特征相融合,形成新的驗證方法。
在引入交叉熵損傷等函數以及相關注意力模塊后,團隊通過幾組簡單實驗,選用最優選幀與快速選幀的優化結合提升抓拍效果、利用多層網絡架構進行活體驗證,不斷優化技術。另外,團隊在食堂搭建模擬實驗,并進行了數百人規模的6場現場實景壓力測試,成功應對了“幾百人來來回回走”“雙胞胎同時出現”等復雜情況。完成大規模壓力測試后,“無感通行”已運用在中英街口岸。
目前,“無感通行”技術也將應用于十五運會中,為運動員與觀眾帶來便利。據介紹,識別技術將運用在跑步、自行車類比賽的運動員身份核驗中,能提升身份核驗與比賽結果確認的效率,減少大規模人工檢錄與成績核實工作。另外,尚海龍表示,粵港澳三地共同舉辦十五運會,“無感通行”能讓運動員與觀眾感受“賓至如歸”般的體驗,“仿佛在一個城市舉辦全運會”。
尚海龍總結,未來“無感通行”技術將在粵港澳其他口岸推廣,同時希望在數據隱私保護和未來拓展性方面繼續努力。
南方網、粵學習記者 李潤芳
實習生 趙憶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