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發布“2025中國企業500強”榜單。廣東共有54家企業上榜,多家科技與先進制造業企業位列其中。
科技與先進制造業企業強勢崛起,民營企業活力持續迸發,一個從“規模驅動”轉向“價值驅動”的新圖景,正在廣東變得越來越清晰。
科技與先進制造業企業
“重新洗牌”500強
從區域來看,“2025中國企業500強”分布在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其中分布最多的五個地區依次是北京、浙江、廣東、山東和江蘇,其上榜企業分別為79、56、54、52和38家。
2025中國企業500強入圍門檻為479.60億元,較2024年提升5.79億元,有15家企業營業收入超過萬億元。其中,總部位于深圳的中國平安以1.14萬億元營收位列第12位。
廣東入圍的54家企業分布在深圳、廣州等8個城市,其中深圳有27家企業上榜,占所有廣東企業的一半,廣州17家入圍,惠州3家入圍,佛山和珠海各有2家,東莞、云浮、中山各1家。
更值得關注的是廣東企業的“底色”。
作為國內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廣東入圍的54家企業中,有半數以上為民營企業,其中不乏華為、騰訊等科技領軍企業和比亞迪、TCL等先進制造業代表企業。截至8月末,全省登記在冊民營經濟組織1925.17萬戶,同比增長6.47%,占全省經營主體總量的96.45%。
具體到50強企業中,廣東企業達6家,占比約11%。在中國平安之后,排名最高的粵企是華為,以8620.7億元營收位居第23位。南方電網緊隨其后,位列第24位,營收為8534億元。比亞迪、騰訊、招商銀行則分別居第26、31、48位。
一個關鍵趨勢正在顯現:傳統上由能源、金融巨頭主導的頭部陣營,正在被科技與先進制造業企業“重新洗牌”。
今年,華為首次躋身前25強,其5G專利數量全球第一。比亞迪同樣以“黑馬”之姿闖進前50強,憑借持續增長的新能源汽車銷量和電池技術專利數量全球前三的優勢,比亞迪有望在營收層面成為下一個沖擊“萬億俱樂部”的廣東企業。
平均研發強度升至5.61%
粵企華為、比亞迪領跑
與“2025中國企業500強”同時發布的,還有“2025中國跨國公司100大”“2025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100強”“2025中國大企業創新100強”等榜單。
“2025中國大企業創新100強”平均研發強度由5.27%上升為5.61%,提高0.34個百分點,華為、中興通訊、美的位居前十。在企業研發費用方面,華為以1796.87億元位列第一,比亞迪則以531.95億元位列第二。
近年來,以華為、騰訊、比亞迪、中國平安為代表的“深圳創新四姐妹”,已在全球創新競賽中改變“跟跑者”的傳統角色。它們不再滿足于技術追趕,而是大膽開辟多條技術路線,參與甚至主導全球范圍的“平行競賽”。
數據顯示,“深圳創新四姐妹”呈現出研發力度強、專利數量多的特點。截至2024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超過15萬件,90%以上為發明專利;比亞迪全球累計申請專利59691件,授權專利35837件;騰訊全球專利申請公開總數超8.5萬件,授權數量超4.5萬件;中國平安專利申請數累計55080項。
就在今年9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揭曉全球創新指數(GII)世界百強創新集群排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的“深圳—香港—廣州”集群,超越日本“東京—橫濱”集群,躍居全球創新集群之首。
企業主導的創新能量,正以前所未有的能級向外輻射。
與此同時,“2025中國跨國公司100大”榜單也釋放出關鍵信號:中國企業出海,已實現從“產品出海”到“價值鏈出海”、從“產能輸出”到“生態共建”的結構性躍遷。
騰訊、華為、越秀集團位列“2025中國跨國公司100大”前十位。其中,騰訊二季度國際市場游戲收入同比增長35%,達188億元,連續四季度刷新紀錄;騰訊云持續深化國際化,助力GoTo、正大等國際客戶提升效率,支持美團Keeta、美的、泡泡瑪特、楊國福等中國企業加速出海。
事實上,從上榜粵企的區域布局來看,全球化已成為眾多企業的戰略共識。
TCL深化本土化戰略,將海外業務進一步劃分為北美、拉美、歐洲、亞太、中東非等區域經營中心,業務已覆蓋全球160多個國家和地區。“跨國企業作為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要重新審視自身的發展戰略,從單純追求效率轉向效率與公平并重,從輸出產品到與當地共建工業能力,通過構建本土化的產業鏈和供應鏈,惠及產業所在地的經濟社會發展。”TCL創始人、董事長李東生說。
全球化不再是簡單賣貨出海,而是能力輸出、生態共建。粵企正將研發、供應鏈與產業鏈能力系統性地布局全球,重新定義“中國智造”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角色。
南方日報記者 許寧寧 葛政涵 昌道勵 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