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仲愷高新區東江科技園驅動組織鏈創新鏈服務鏈民生鏈“四鏈融合”
“高”“新”賦能 向科產城人深度融合標桿邁進
春回大地,春潮涌動,仲愷高新區東江科技園呈現一派繁忙景象:省重點項目廣東華電惠州東江燃機熱電項目1號、2號機組并網一次成功,即將正式投產;華陽集團、拓邦電氣、贏合科技等企業開足馬力忙生產,奏響生產線上的“春之歌”;黨員干部深入一線,傾力為企業辦實事、解難題……一個個鉚足干勁的身影、一處處轟鳴的機械,共同勾勒出園區高質量發展的繁忙建設圖景。
作為仲愷高新區經濟發展第一梯隊的關鍵力量,2024年,東江科技園各項主要經濟指標持續保持穩中向好,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強勁脈搏清晰可感。這一成績的背后,是黨建引領與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的生動實踐。園區全力激活發展新動能,驅動組織鏈、創新鏈、服務鏈、民生鏈“四鏈融合”,以科促產、以產立城、以城聚人、以人興業,正朝著“三年內打造成‘科產城人深度融合的現代化專業園區標桿’”這一目標奮力前行。
東江科技園以科促產、以產立城、以城聚人、以人興業。
A 建強組織鏈
筑牢項目攻堅堡壘,激發產業發展動能
在總投資達30.76億元的省重點項目廣東華電惠州東江燃機熱電項目現場,工人們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從啟動之初,這個跨惠城惠陽兩個區的重點工程便面臨諸多棘手難題——跨區域施工協調難度大、技術要求高、村民補償問題復雜……如何破題?東江科技園的答案是:成立聯合黨委。
廣東華電惠州東江燃機熱電項目。
“黨建做實就是生產力!”2022年8月,東江科技園成立廣東華電惠州東江燃機熱電項目聯合黨委和項目建設專班,整合園區管委會項目建設工作專班臨時黨支部、項目企業臨時黨支部、駐地臨時黨支部的47名黨員骨干,組建項目建設專班。聯合黨委搭建“一線會商”機制,黨員干部深入項目現場,與各方人員密切溝通,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
“我們每周都會召開會議,將所有參與方聚在一起,集中討論項目推進中的難點。”華電項目聯合黨委書記說,“通過這種機制,得到了平潭鎮、水口街道的大力支持,我們成功攻克了村民補償、管網建設等30余項關鍵難題。”如今,該項目1號、2號機組已并網一次成功,即將正式投產。
華電項目的“紅色解法”,是東江科技園黨建引領發展的縮影。
高質量發展的根基在實體、支撐在產業,落點在一個個具體項目上,而黨建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近年來,東江科技園全力打造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兩大高新產業集群,把項目建設作為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抓手,成立了園區重點建設項目聯合黨委,以聯合黨委“一根針”串起了臨時黨支部、黨小組、攻堅隊、先鋒崗等“多條線”,形成縱橫交織的矩陣型有機體系,推動“支部建在一線、黨旗飄在一線、黨員沖在一線”,全力服務保障園區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研控、和宏二期等項目全面開工建設,華陽三區、貝恩施等項目建成投產;拓邦二期、三瑞等產業項目進入主體施工期……從項目工地向產業縱深望去,在黨建引領下,園區產業發展成效斐然。數據顯示,2024年園區規上工業增加值率達22.7%,高于全市和全區水平。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高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分別達到57%和68%,制造業的“高、新”特質愈發凸顯,產業底色持續擦亮。
俯瞰產業版圖,東江科技園將堅定不移做強做優新一代電子信息、新能源兩大主導產業,加快布局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新型儲能、涉水新型環保等未來產業,著力發展壯大生產性服務業,持續優化園區產業結構。
B 驅動創新鏈
點燃產業創新引擎,構建活力創新生態
走進東江科技園華陽通用公司展廳,仿佛置身于未來汽車科技的展示空間,液晶儀表、顯示屏、電子后視鏡、座艙域控、自動泊車系統等產品琳瑯滿目。作為國內汽車電子頭部企業之一,華陽集團擁有豐富的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產品線,去年7月躋身2024年廣東省電子信息制造業綜合實力百強企業,其旗下全資子公司惠州華陽通用電子有限公司憑借“視域無界”智能座艙HMI設計方案,榮獲重量級國際設計獎——2024紅點品牌與傳達設計大獎。
不遠處,惠州雷曼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同樣繁忙,作為Micro LED超高清顯示系列產品的大型制造及研發基地,雷曼光電憑借仲愷基地生產的LED小間距COB顯示屏產品,入選第八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一個個企業的創新故事,是東江科技園蓬勃創新生態的真實寫照。
夯實產業發展根基,創新是重要源頭。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變量,東江科技園向“新”圖強、向“高”攀登,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用創新之法挖掘增長潛力、用創新之力激活發展意識,不斷在探索創新實踐中破解產業高質量發展密碼。
近年來,園區更加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引領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培育創新主體、建設創新平臺、轉化科研成果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斬獲一批國字號、省字號榮譽,如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省級加速器。截至目前,園區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2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03家、專精特新企業55家、國家級“小巨人”企業7家,R&D經費占GDP比重達10.75%,是全市平均水平的3倍。在創新平臺建設方面,園區已培育申報省、市級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7家,現有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1個、省級研發平臺25個、市級研發平臺60個。
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催生了一系列“硬核”成果。拓邦、華陽通用、碩貝德等3家企業上榜2024年“廣東制造業500強”,占全區比重27.3%;5家企業入圍市綜合實力、研發投入高企20強;贏合科技與信宇人聯合研發的鋰離子電池制造技術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東江園林的“廣東濱海地區植物多樣性研究及產業化”項目榮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榮輝科技在第十三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榮獲成長組三等獎。
2024年,園區規上科技型中小企業工業產值平均增長24.4%,為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極大提升了園區經濟發展的“含金量”。
園區還積極搭建公共服務平臺,“惠州市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點”在園區掛牌,為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提供有力支持。目前,園區授權專利總量全區第三,其中發明專利有效量第二。同時,園區創新推出“先代償后補償”政銀擔模式,成功破解企業融資難題,全省首筆“先代償后補償”政銀擔專項貸款落地為華科技,助力科研成果快速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也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需求。”園區相關負責人表示,東江科技園正加速布局未來產業。目前,園區已與江蘇漫柏集團啟動合作,致力于打造大灣區高端未來人才社區;與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建產教融合基地和項目實體,為園區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注入新活力。
C 賦能服務鏈
優化政務服務鏈條,塑造優質產業生態
“在東江科技園,我們很有歸屬感。”省人大代表、廣東微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志勇感慨。作為國內微型鋰電池行業的“單項冠軍”,廣東微電擁有500多項專利,目前惠州基地小電池方面擁有日產30萬支電芯和PACK的產能,并擁有儲能產品年產值5億元以上的PACK及電源管理產能。自2017年企業入園以來,園區給予了大力支持。“主動問需求,只要公司有困難、有需求,總是第一時間幫助解決。比如在微電增資擴產期間,第一時間協助找廠房,并在建設實驗室上給予支持。”陳志勇說。
企業獲得感滿滿,是園區優化營商環境的生動注腳。
服務企業,就是服務發展。園區緊緊圍繞企業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無事不擾、有事必到”這一理念貫穿于園區服務企業全過程,努力建設審批更快、流程更簡、監管更準、服務更好的一流營商環境,讓更多企業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有力保障。
近年來,園區通過創新推行“黨建+”機制,精心設立“責任崗”“示范崗”“先鋒崗”,形成了強大的“三崗三促”合力。黨員干部在一線不斷錘煉自身能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其練就的“破題能力”已然成為園區實體經濟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去年,在“三崗三促”模式下,園區4個省市重點項目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6宗項目順利竣工投產。
現場辦公解決群眾訴求。
走進東江科技園政務服務中心,“黨員先鋒崗”的標識格外引人注目,在這里,“全流程跟蹤服務”模式讓企業切實感受到了高效與便捷,項目代(幫)辦制、承諾制的推行,使得企業辦理相關事務實現“零跑動”,極大地節省了企業的時間與精力成本。據統計,去年,推動區級審批權限下放園區,實現142項服務“園內辦結”,園區有150余宗跨部門事項通過“店小二”式黨員牽頭聯動得以順利解決。
同時,東江科技園政務服務中心持續加大辦事環節精簡和流程再造力度,提升政務服務事項網上辦理深度,園區新設立市場主體已實現100%線上辦理。園區還積極開展“上門問需”行動,及時掌握企業發展情況,解決多個項目問題;推行“綜合查一次”執法改革,制定聯查清單,減少企業檢查頻次;聯合成立東江知識產權維權協會,提供“全鏈條”輔導服務,護航企業創新發展。
園區還以黨建帶群建,豐富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新設“職工書屋”站點4個,并獲評“廣東省職工書屋”稱號。在就業服務方面,開設就業驛站服務窗口、出入境智能簽注服務,組織專場校招達成就業意向近1000人,為企業和求職者搭建了高效的對接平臺。今年,園區還計劃通過設立“人才綜合服務專窗”,為高層次人才提供綜合服務,如子女入學、醫療保障等。此外,借鑒先進經驗建設大灣區(東江)未來人才社區。
在安全生產和社會事務治理方面,園區同樣毫不松懈。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累計消除各類安全隱患2936條,為企業生產經營筑牢安全防線。加強勞資糾紛等重點領域矛盾糾紛源頭化解,掛牌啟用仲愷勞動仲裁庭東江分庭,調處各類信訪案件228宗,結案率和及時率均達100%,維護了園區的和諧穩定,為企業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
在“黨建+”引領下,園區高效服務企業,將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成為招商引資的“金字招牌”,市場主體總量突破2000戶,為園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D 完善民生鏈
提升城市品質能級,營造和諧包容環境
傍晚,東江學校的操場上熱鬧非凡,孩子們在嶄新的塑膠跑道上盡情奔跑嬉戲。這所與惠州市第一中學聯合辦學的學校,在教育質量上實現了質的飛躍,2024年高中上線率高達76%,穩居全區第一梯隊;不遠處的東江醫院急診科,人來人往卻秩序井然,自與市第一人民醫院深度合作以來,月接診量增長75.5%,讓“家門口看名醫”從夢想照進現實;在園區各個路口和廠區門口,身穿紅色“小馬甲”的黨員志愿者積極投身文明園區“交通嚴管路”活動……這一幕幕溫馨和諧的場景,正是東江科技園“科產城人融合發展”的生動寫照。
東江學校操場。
在東江科技園,近7萬名產業人員、1180多家企業和810多戶個體工商戶共同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生產生活社區。隨著企業的蓬勃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園區品質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人們渴望更優更美的環境和更舒適便捷的生活條件。
“產城融合有助于推動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通過產業集聚和城市服務的完善,吸引投資和人才,實現土地、資金、人才等資源高效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東江科技園主要負責人說。為此,在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園區始終將做優城市品質、提升城市配套功能作為重要任務,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讓城市更具現代化魅力。
在這里,民生配套與產業升級的同頻共振體現在每個細節:惠澤大道風貌整治工程正如火如荼進行;東興、上霞片區市政道路拓寬翻新,路邊綠植郁郁蔥蔥,基礎設施的提標改造讓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智慧東江”平臺的投入使用,實現了交通、安防管理數字化,通過大數據分析優化交通流量,精準防控安全隱患,為企業和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高效、安全的保障。
在綠色發展方面,艾比森光電、廣東伊利等4家企業獲評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2家企業獲評市級優秀“無廢工廠”,園區獲評市級優秀“無廢園區”。去年,園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9.7%。
“今年,我們計劃推動禮樂公園、誠信廣場整體升級改造,加強園區文化資源挖掘傳承,科學布點建設園區‘口袋公園’,修繕提升文體設施,推動建設自助圖書館,豐富園區城市文化內涵。”著眼未來產業、未來園區發展趨勢,東江科技園主要負責人表示,東江科技園將持續調整優化園區空間規劃布局,穩步推進園區路網管網、工業鄰里中心、商務酒店、文體設施、綠化公園等配套設施建設,致力于打造園區會客廳、花園廠區、綠美園區,建設開放包容友好、具有高辨識度的現代化品質園區。
從黨建引領的項目攻堅,到創新驅動的產業躍升;從“有溫度”的服務體系,到“有質感”的民生配套,東江科技園用實踐書寫了一份“黨建賦能高質量發展”的灣區答卷。面向“三年打造‘科產城人深度融合的現代化專業園區標桿’”的目標,東江科技園正以“紅色動能”激活全域發展,為仲愷高新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貢獻力量。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東江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