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中山一院惠亞醫院康復科主任梁崎總是像朋友一樣關愛他人
仁心醫術暖人心 健康叮囑送身邊
初見梁崎,她溫潤的目光與一身素凈的白大褂相得益彰。“盡管你是來采訪的,但我還是要多說一句,平時一定要注意飲食作息,健康問題要防患于未然。”梁崎三句話不離本行,言語間盡是對他人身體健康自然而然的關切,這是她深植于心的職業習慣。
梁崎是中山一院康復醫學科副主任醫師,2025年初來到大亞灣工作,目前是中山一院惠亞醫院康復科主任、中山大學碩士生導師。她不僅在萬米高空的航班上成功救治過突發患兒,更以精湛的醫術幫助腦出血重癥患者重獲生活希望。
陪患者從重癥走到康復是最開心的事
《中國腦卒中防治報告(2023)》中有一組的數據顯示:我國40歲及以上人群中,腦卒中患者已超過1200萬。平均每10秒就有一人初次發病或復發,每28秒就有一個生命因此離去。與此同時,多重耐藥菌肺部感染也同樣兇險,死亡率極高。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位從外地輾轉而來、同時罹患這兩種重癥的患者張姐,來到了中山一院惠亞醫院。面對復雜病情,梁崎這樣形容她的治療理念:“患者好比是失去武器的戰士,我們醫生不僅要幫她消滅敵人,也要幫她重新拾起武器——也就是恢復她自身的功能。”這一理念貫穿診療全程,為張姐的康復奠定了重要基礎。
今年7月底,67歲的張姐從惠亞醫院出院。家屬激動地說:“這段時間,我無數次作最壞的打算,沒想到媽媽竟然能重新站起來走路,能說話、唱歌。”出院時,家屬將一面錦旗送往惠亞醫院。梁崎笑著收下那面錦旗說:“能陪著患者一步步從重癥走到康復,就是我們最開心的事。”在她看來,醫學不是奇跡,而是由每一個細致的評估和精心的治療積累而成的日常。
病房里,梁崎正在了解患者病情。
而她口中的“日常”,不止發生在醫院里。今年5月,從喀什飛往廣州的南航CZ6835航班上,廣播突然緊急呼叫醫務人員。一名出生不足一月、患有復雜先天性疾病的嬰兒情況危急。梁崎與同機的同事立即上前援助。“嬰兒在基礎疾病之上,因進食嚴重不足已出現明顯脫水,若再不干預,很可能無法堅持剩下5小時的航程。”梁崎迅速作出判斷,聯合同事在萬米高空救下患兒。當晚,患兒父親發來信息:“真沒想到在陌生的城市能遇到你們這樣的好心人。如果沒有你們,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梁崎卻只覺得,這一切不過是一位醫者的平常。
希望健康理念早早扎根在更多人心里
熟悉梁崎的人都知道,崎姐有句常掛在嘴邊的話:“我們真正擁有的只是自己的身體,愛護身體才是真正的自愛,維護身體是最有回報的投資。”
“她非常在意醫護人員的健康,鼓勵大家都要做健康的健康守護者。”梁崎的同事張劍威回憶道,“起初我還覺得自己年輕,用不著這么注意。但她反復提醒我,高血壓、糖尿病都越來越年輕化,提前監測、及早干預,才能真正防住大病。”
這一理念在患者張姐身上得到了印證。梁崎解釋說:“張姐同時罹患腦卒中和多重耐藥菌肺部感染,最終能夠康復,不僅依靠醫院多學科協作的治療體系,更離不開她本人常年體力活動帶來的良好身體素質。”她用一個生動的比喻補充道:“我們的治療好比‘添柴’,但前提是患者體內得有一團‘不會滅的火’。”
比起治愈疑難雜癥,更讓梁崎感到欣慰的是看到大家保持健康、不必踏進醫院。“年輕人別不把身體當回事。”她總是像朋友那樣叮囑,“得多運動、多吃蔬菜,少熬夜,盡量遠離煙酒。我是真不希望在醫院見到你們啊,除非只是來聊聊天。”在她看來,比妙手回春更重要的,是讓健康的理念早早扎根在更多人心里。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