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陽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惠陽商館”打通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
網購般便捷選地 管家式全程幫辦
“坐標定位、管網分布、周邊配套全透明,選廠房、挑地塊就像網購一樣。”深圳齊一科技項目負責人黃澤銳在“惠陽商館”平臺上點擊“報名拿地”,三個月后,企業就拿到了不動產權證和用地許可證,眼下正進行廠房設計。“從報名到摘牌再到辦證全程有幫辦團隊領路。每個環節都有系統自動推送指引,就像有位‘數字管家’隨時待命。”
這一便捷體驗,得益于惠陽區今年2月上線的一站式企業服務平臺“惠陽商館”。該平臺整合“招商超市”“惠商管家”“助商幫手”三大模塊,在全省率先打通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鏈,重塑對企服務生態。
目前該平臺已上新23.7萬平方米地塊、86.8萬平方米廠房,為33宗項目提供保姆式服務,其中的“商事主體登記智慧審批系統”,受理市場主體住所信息驗證核實申請2250筆,5天內辦結率達94.45%,讓企業辦事從“跑部門”變為“指尖辦”。
惠陽區政務服務大廳設立“投資惠陽”專窗,為落戶項目提供便捷高效服務。
集成式改革實現“系統帶著人跑”
辦事流程優化的背后,是政務服務流程的重塑。
黃澤銳在“惠陽商館”報名后,平臺自動生成信息流,啟動“1+1+1+N”服務機制——1名首席服務官統籌,1名企服管家對接,1名幫辦跑腿跟進,N個部門協同。
惠陽區政數局的朱偉成收到企業需求后,成為項目的專職“跑腿”。“過去企業要跑十幾個部門,現在系統派單,幫辦團隊提供一站式幫辦代辦服務。”朱偉成打開“惠陽商館”工作臺向記者展示:一條時間軸清晰地展現辦事進度條,未完成事項用標黃字體加粗。
企業從設立登記到工程竣驗的全過程,涉及32個部門、78個事項、352項材料清單,“我們去年花了3個月梳理優化審批流程,形成一整套明晰、規范的辦事指引嵌入商館系統。”朱偉成說。
目前,“惠陽商館”已實現落戶、土地摘牌、規劃報建、施工報建、動工建設、竣工投產、生產經營、供需對接等全流程線上服務,通過一站式對接,項目落地過程實現了“系統帶著人跑”。
“項目一進來,我們就立刻編制項目推動計劃表,逐一梳理需要辦理的事項,一些能同步進行的事項,采用并聯辦理的方式提高效率。”該平臺項目負責人黃家祺介紹,目前,企業從取得施工許可證到竣工驗收,原則上可以在18個月內完成。
“這種系統集成式改革的核心價值,在于打通了長期存在的行政和數據壁壘。”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林輝煌分析道,在傳統治理模式下,招商引資、項目審批、企業經營等環節往往分散在不同部門,形成服務斷層,而惠陽通過“惠陽商館”平臺,實現從企業落地選址到生產經營的全周期閉環服務。他認為,這實現了地方政府治理現代化的關鍵躍遷——從傳統“引企業落戶”的單一目標,升級為構建“有為且有效”的服務型政府。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基層探索
更大的突破在于區域協同。
“地方發展的主要痛點就是各種有形、無形的壁壘,阻礙要素流動。”林輝煌指出,惠陽的破題之道是主動對接外地政府,以“跨域通辦”等創新舉措將區域隔閡轉化為協作通道,為破除要素流動梗阻提供可復制的路徑。
在惠陽區政務服務大廳,一位外資企業負責人正在辦理深圳總部資質認證。“跨域通辦”窗口啟動協同機制后,深圳審批部門在線同步審核,企業省去兩地奔波,耗時壓縮三分之二。
目前,工商登記、稅務辦理、資質審批等企業經營事項都無需異地奔波即可辦結,惠陽“跨域通辦”已拓展至217個事項。
從“碎片服務”到“整體政府”,集成系統的作用尤為凸顯。
在廣東數字政府研究院院長余坦看來,惠陽這種路徑探索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具有啟示意義。他認為,“惠陽的實踐證明數字技術能為區域一體化提供有效工具,利用在線服務實現跨域通辦,正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有效基層探索。”
如今,這個平臺仍在優化,繼續上新N個服務專題。5月底小程序與“商事主體登記智慧審批系統”上線。從事電商經營的李學英通過系統提交資料,兩天后就拿到新執照,“以前要在多個窗口排隊,現在在家就能搞定。”
未來,“惠陽商館”將主動推送政策申報信息,避免企業錯過申報期;還將整合就業驛站資源,增設招工欄目,打通企業與人才匹配渠道……“我們不要曇花一現的創新,要打造持續生長的服務生態。”惠陽區政務服務中心主任葉健平說。
從精準匹配產業需求,到“跨域通辦”打破行政邊界,惠陽實踐以系統思維整合服務鏈條,用數字技術穿透區域壁壘,靠制度創新激活要素流動,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了可復制的“集成式”解決方案。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通訊員惠陽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