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基孔肯雅熱,到底應該怎么防?如何識別?是否會“人傳人”?
——惠州惠民通網友
隨著基孔肯雅熱病毒傳播范圍擴大,群眾持續關注。那么,什么是基孔肯雅熱?它是怎么傳播的?會不會人傳人?應該怎么預防?針對惠州惠民通APP網友及市民關心的問題,記者采訪了惠州市疾控中心(惠州市衛監所)相關負責人。
7月29日閉園后,隨著最后一批游客離開,惠州西湖景區進入“消殺時間”。工作人員在景區范圍內全面排查并及時清理積水及衛生死角,清理完成后即刻開展消殺作業,阻斷蚊蟲滋生環境。7月30日下午,工作人員繼續肩背消殺設備,集中對景區內垃圾桶、下水道、公廁等容易滋生蚊蟲位置進行藥物噴殺。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惠市政園宣 攝影報道
怎么看?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通過伊蚊(俗稱花斑蚊)叮咬傳播,癥狀以發熱、關節劇痛和皮疹為特征。名稱源自非洲土語,意為“彎脊之痛”,形容患者因關節劇痛彎腰蜷縮的姿態。
近年來,全球基孔肯雅熱疫情主要發生在巴西、阿根廷等美洲國家,部分發生在非洲國家以及東南亞國家。2024-2025年,法國留尼汪島發生暴發疫情。世界衛生組織專家2025年7月22日就基孔肯雅熱發出警報,提醒各國做好應對準備,避免疫情大規模暴發。
多數基孔肯雅熱患者癥狀較輕,病程1~2周后可自行恢復。但少數人群可能出現并發癥,如長期關節疼痛(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心肌炎、腦炎等,嚴重時可能危及生命。所有年齡人群均易感染,但新生兒、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并發癥。
怎么傳?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過攜帶病毒的伊蚊叮咬傳播,最常見的是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當蚊蟲叮咬了感染者2-10天后,再叮咬他人時,可使被叮咬者感染。
“人→蚊→人”傳播鏈是基孔肯雅熱的核心傳播模式。患者在發病后第1周內,病毒血癥水平高,通過蚊蟲叮咬傳播的風險高。
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控可治,沒有人傳人跡象,即該病毒不會通過日常接觸引發人際傳播,也不會通過咳嗽、打噴嚏傳播。
若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載量高,病毒還可通過輸入感染者血液或意外接觸感染者血液而傳播。極少數情況下,孕婦感染后,病毒可通過胎盤導致宮內胎兒感染。若母親臨近分娩處于病毒血癥期,也可發生分娩時傳播,導致新生兒感染。
怎么辨?
基孔肯雅熱患者的癥狀主要有三大特點:發熱、關節疼痛和皮疹。
發熱:一般會持續1-7天,伴有寒戰、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惡心、嘔吐等。
皮疹:多出現在發病后第2-5天,半數以上病例在軀干、四肢伸側、手掌和足底出現紅色斑丘疹,數天后消退,可伴脫屑。
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遠端小關節,也可涉及膝和肩等大關節,腕關節受壓引起劇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通常1-3周緩解,部分病例關節疼痛可持續數月。
基孔肯雅熱跟大家熟悉的登革熱相比,有兩個一樣和兩個不一樣。
兩個一樣:
傳播途徑完全一樣,都是伊蚊傳播。
防控措施一樣,都是對發病人員進行防蚊隔離,滅蚊和清理孳生地以及做好個人防護。
兩個不一樣:
第一個不一樣是,基孔肯雅熱潛伏期短,傳播速度更快,比登革熱傳播快兩到三倍。
第二個不一樣是,雖然兩者癥狀相似,都有發熱、皮疹、關節痛癥狀,但登革熱通常是全身肌肉和骨關節痛,皮疹可表現為出血疹、瘀斑;基孔肯雅熱是小關節疼痛明顯,個別患者持續時間較久,皮疹為充血疹。
怎么防?
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傳播媒介和傳播途徑一樣,都是經伊蚊傳播。伊蚊依靠在各類小型積水容器中產卵繁殖,產生幼蟲。沒有積水就沒有蚊蟲孳生,沒有蚊蟲就沒有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的傳播。
預防基孔肯雅熱和登革熱,主要的防控措施是清積水、滅蚊蟲、防叮咬(裝紗窗、支蚊帳、長衣褲、驅蚊劑)。
一是清積水。重點排查房屋前后、花園、陽臺、天臺、水池、樹洞、綠化帶等地,及時清理廢棄容器、花盆托盤、水養植物的容器、輪胎、雜物、塑料垃圾、竹筒等積水。
二是滅蚊蟲。居家發現有成蚊時,可使用電蚊拍、滅蚊燈等物理措施滅蚊,科學合理使用市售有合格證號的家用衛生殺蟲劑如蚊香、氣霧罐等化學方式滅蚊。
三是防叮咬。家居門窗爭取安裝紗門紗窗,防止蚊蟲進入室內。睡覺時使用蚊帳,有效隔絕蚊蟲。外出時穿長袖衣褲,或裸露皮膚噴涂有效驅蚊劑,減少暴露被叮咬風險。伊蚊活動高峰一般在日出后2小時和日落前2小時,外出活動時盡量避開蚊蟲活動高峰期,盡量減少在戶外草叢等蚊子多的地方停留時間。
惠州日報記者周智聰 通訊員劉慧
掃碼下載“惠民通”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