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高盛西湖智谷產業園
“生產性服務”賦能智造 “全周期協同”助企快跑
“讓企業專注自己的核心業務。”這是高盛產業集團副總裁、高盛西湖智谷總經理龍俊反復提及的一句話,也成了高盛西湖智谷產業園(以下簡稱“西湖智谷”)的運營哲學。圍繞這句話,園區在過去三年里展開了一系列“加減法”:政府、園區合力做減法,為企業卸下成本、流程、配套三大包袱;企業則在減下來的時間和空間里做加法,把產值、訂單和人才隊伍不斷做大。
2021年動工,2023年交付,短短三年間,園區注冊企業137家,51家企業投產,2024年園區總產值5.5億元,2025年預計突破18億元。跳動的數字背后,是一套以“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發展”為核心的產業生態體系,正在西湖智谷高效運轉。
高盛西湖智谷產業園。
從“東莞經驗”到“惠州樣板” 打造博物館式產業園
從2011年高盛產業集團在東莞打造首個民營國家級孵化器,到后來松湖智谷落地見效,惠州看到了高盛產業集團的實力,向其拋出橄欖枝;高盛產業集團也看好惠州在“制造業當家”戰略下的產業發展優勢,雙方一拍即合,松湖智谷經驗隨即東拓惠州。
作為2.0版“產城人”融合示范大城,高盛產業集團把多年的產業理解一次性融進了西湖智谷,容積率更低、產品更全:一整棟“從天到地”的獨棟廠房,帶地下室的實心地一樓,退臺式設計、連廊、多層挑空,一單元一本國有紅本產權證……博物館式的軟硬組合配置讓企業像逛展一樣,一眼就能找到適配的模板。
要滿足企業全生命周期對空間的不同需求,在這一理念下,園區被切成四個清晰的功能區:A區產業研發大廈主打數字經濟與生產性服務業,AI、軟件信息,A區輕型生產區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輕型生產等扎堆;B區面向規模制造,重型設備、新能源、印刷包裝可以“盡情轟鳴”;C區留給注重品牌形象的總部、中試研發和高端制造;預留的彈性空間隨時可為增資擴產的企業“加長褲腿”。
截至2025年中,西湖智谷注冊企業137家,90%來自深圳、東莞。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3家、專精特新企業11家、規上企業14家。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智能制造和生產性服務業六大集群已現雛形,A區產業大廈更被認定為“惠州軟件園”,形成了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協同發展格局。
從“服務撮合”到“閉環賦能”
讓企業專注核心業務
“讓企業專注自己的核心業務,剩下的交給我們。”龍俊一句話為園區的服務定調。為了完成“服務撮合”,達成“閉環賦能”,西湖智谷把撮合工作拆成兩條看得見的路徑:先把生產性服務業請進來,再把制造企業的需求遞出去,讓雙方在一條走廊里完成握手。
第一條路徑是“請進來”。園區圍繞企業生命周期,把軟件信息、自動化設計、檢驗檢測、法務財稅等服務商集中落地,再用“團購”降低企業采購成本。注冊、稅務、知識產權這類公共服務,由園區統一議價,多家企業共享;工業軟件、產線升級、智能工廠改造,則由廣東云蝶軟件、廣東偉濤普等專業團隊提供模塊化方案,企業按需取用,不必重復試錯。
第二條路徑是“遞出去”。運營中心每月梳理入駐企業的共性需求,定向推送給已落地的服務商。雷零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典型案例:這家原本以銷售為主的企業,在園區內把辦公系統、產線布局等分別交給廣東云蝶軟件、廣東偉濤普,在園區形成垂直供應鏈,管理難題在“樓上樓下”就能解決。
當廣東偉濤普的自動化產線、廣東云蝶的工業軟件通過園區“內循環”精準落到企業產線,兩條路徑交匯,形成閉環,生產性服務業有了穩定訂單,制造企業降低了時間與資金成本,西湖智谷則在一張進度表上完成對接、評估、反饋與改進。但服務并沒有就此止步,西湖智谷把“一條走廊的握手”進一步拆解成一張分層次、全生命周期的菜單:初創企業進來,注冊、稅務一次辦好;成長型企業缺配套,園區助力補齊上下游;成熟企業想升級,智能化改造方案一鍵落地。
“過去我們為了找一個合適的模具供應商要跑遍珠三角,現在在園區里就能解決。”一位入駐企業負責人感慨道。這種“內循環”不僅降低了成本,更提高了供應鏈的穩定性。
從“產業園”到“幸福城”
留住企業更留住人
“很多年輕人寧肯在CBD拿三四千的工資,也不愿進工廠拿八千,就是因為工作環境的差異。”龍俊把提高員工幸福指數寫進了園區設計任務書,一座產業園被悄悄改寫成一座“幸福城”。
硬件是底稿。園區緊挨城區,卻用生態園林和樓頂露臺把喧囂隔在墻外;廠房里,自然光穿過落地玻璃,智能化設備低鳴運轉,空調常年保持舒適溫度。走出車間,食堂飄散著誘人的飯菜香氣,便利店里各類生活用品琳瑯滿目。“我們還與麥當勞、肯德基等知名品牌接洽過,后續有望引進。”龍俊透露,未來園區還將引入更多高品質商業配套。
軟件是溫度。孩子讀書、父母就醫、愛人逛街,這些曾被制造業員工視為“奢望”的日常,被園區一一裝進服務清單。“很多員工可能不太清楚子女入學之前需要準備哪些資料,什么時候辦理相關手續,我們有專人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指導和幫助。”園區工作人員介紹道。正是這種細致入微的人性化關懷,成功解決了企業員工的子女入學難題,讓員工們能夠安心工作,無后顧之憂。
“西湖是惠州的文化地標,我們將園區取名西湖智谷,就是想讓它成為惠州產業地標、產業名片。”龍俊說。在這里,制造業不再是“臟亂差”的代名詞,而是一種可以被向往的生活方式:既能享受城區的優質配套,又能投身最前沿的智能制造。
從“零租金”到“全周期”
助力企業輕裝快跑
把最貴的創業門檻,變成最輕盈的起跑線。在西湖智谷,0租金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份擲地有聲的邀約。
7月10日,西湖智谷宣布零租園區正式啟動,向軟件信息、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敞開零租金大門,給予超常規免租期,并疊加市、區兩級資金補貼。零碳產業運營中心(深圳)有限公司、高視科技(蘇州)股份有限公司、零件通(深圳)有限公司三家企業率先簽約入園。
“在東莞,松湖智谷培育了多家上市企業。在惠州,西湖智谷也希望承擔起幫助新興行業企業成長和發展的責任。”龍俊表示,對于成長型和發展型企業,園區也將給予不限于租金或銷售優惠的專項支持。
零租金政策讓廣東云蝶軟件董事長鄭海濤直呼“震撼”:“它卸掉了創業者最重的擔子,也展現了高盛產業集團對社會責任的擔當。土壤好、環境好、服務好,相信能夠成長出一批優秀的企業。”
零租金不是終點,而是西湖智谷助力惠州“制造業當家”戰略里的一條起跑線。西湖智谷把后續配套切成三條并行的跑道,讓企業從落地到擴張都能“拎包奔跑”。
第一條跑道是“空間彈性”。園區把廠房切成小面積模塊,可租可售、可擴可縮。企業生命周期不同階段都能找到對應戶型,真正做到“成長不換址”。
第二條跑道是“服務全周期”。運營中心每月梳理企業共性需求,統一采購尋找服務商代辦工商注冊、稅務、政策申報等多項事務。園區還建立“好評白名單+問題黑名單”機制,企業無需再為甄別服務機構分心。
第三條跑道是“產業協同”。西湖智谷作為惠城區十大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之一,A區已被認定為“惠州軟件園”,聚集軟件信息企業23家、專利著作超100件;園區同步引進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上下游企業,形成“生產性服務業支撐制造、制造反哺服務”的雙向循環并與廣東省高智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惠州市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研究院達成合作,為惠州制造業持續輸送技術與資源。
零租金降低企業門檻,全周期服務減少后顧之憂,產業協同放大乘數效應。“我們要做好運營,企業才能輕裝快跑;企業跑得好,園區才會越來越旺。”龍俊如是說。
文 惠州日報記者伍磊 實習記者莊凱程
圖 西湖智谷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