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厚植尊師重教沃土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三尺講臺書寫教育芳華
多年來,惠州始終把教師隊伍建設擺在教育事業發展的突出位置,全力厚植尊師重教的沃土,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筑牢人才根基。
在這片尊師重教的熱土上,廣大教師以赤誠之心投身教育事業,以專業與熱愛詮釋育人使命。他們中,有的深耕課堂革新教學,有的以愛守護特殊心靈,有的跨越山海播撒希望,有的甘為人梯終身從教,有的銳意探索幼教新路……盡管崗位不同、故事各異,但他們共同閃耀著以德立身、以愛育人的師者光芒,成為推動惠州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堅實力量。在教師節來臨之際,讓我們走近這些優秀教師代表,聆聽他們溫暖而堅定的教育心聲,感受他們令人動容的育人情懷。
●陳劍(惠州學院附屬學校黨支部書記、校長,中學音樂高級教師、廣東省特級教師,惠州市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
投身教育教學改革 讓學校辦得有特色
作為人民教育工作者,陳劍時刻以“正己、愛生、敬業、奉獻”為準繩,默默耕耘,誨人不倦。她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炙熱情感躬耕教壇32年,曾獲得“全國內地西藏班榮譽工作者”“全國巾幗標兵”“廣東省南粵優秀教師”“廣東省五一勞動獎章”“惠州市優秀共產黨員”“惠州好人(愛崗敬業類)”等國家級、省級、市級榮譽10余項。
陳劍
陳劍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在教學、教研領域成果豐碩,獲得50多個國家、省、市級獎項,多次指導學生在省級比賽中獲得金獎,被評為“廣東省藝術展演優秀指導教師”。
在惠州市第八中學執教內地西藏班期間,陳劍開展學生課后藝術輔導、組織藏文化藝術節,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熱愛。17年如一日,幫助多名學生在省市藝術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用愛滋養藏娃的心靈。
陳劍有較強的校長領導力,參與籌建兩所市直屬九年一貫制公辦學校,注重學校文化建設和品牌塑造。不論在什么崗位,她都以辦老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己任。
惠州市實驗中學附屬學校地處城鄉接合部,建校初期曾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比較高的學校。陳劍積極投身學校德育、教學管理提升探索,用9年時間身體力行,帶領學校發展成市義務教育階段的一流標桿學校、獲得50多項國家、省、市級集體榮譽。
2023年9月開學的惠州學院附屬學校,是重點保障我市兩個國家“十四五規劃”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項目科研人員子女入讀的新樣態學校。在陳劍的帶領下,學校快速發展,開辦僅兩年就成為首批惠州市教師發展中心研訓基地學校、惠州市少年科學院分院,凸顯了濃厚的“揚豐湖書韻、育未來英才”辦學氛圍;學校獲得12個市級以上集體榮譽,教師獲國家、省、市級以上獎項150人次,學生獲市級以上獎項300多人次。
在新學校建設工作中,陳劍積極投身教育教學改革,探索啟動小學“游園式”綜合評價和初中學科走班教學,構建豐富課程體系,嘗試人工智能時代教師教研新機制,推動教師和學生全面發展,形成鮮明的辦學特色,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她多次在省市級活動中分享教育改革實踐案例和辦學理念,成為廣東省特級教師評審標準中“師德高尚、教學卓越、科研創新、管理有方”的典型代表。
●李曉莉(惠州市特殊學校德育處主任、團委書記兼少先隊大隊輔導員,第五批廣東省基礎教育初中美術教研基地項目成員)
以愛為翼托舉“折翼天使”
“特殊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的事業,只有堅守理想信念,才能讓每個孩子都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李曉莉始終踐行這一教育理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度融入美術課堂。
李曉莉
李曉莉認為,特殊孩子的世界更需要純凈的愛,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鏡子。
她堅持以愛育愛,循循善誘,讓學生感受愛、體會愛、表達愛、學會愛,用愛熏陶感染學生,通過開展心理援助熱線、“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等各種活動,引導學生愛身邊的人,懂得付出愛,將愛延續。
小林同學因其皮膚有魚鱗病癥狀,冬天的時候全身有斑斑點點。班里的同學害怕被傳染,對他有抵觸情緒。他自己也因此感到自卑,經常悶悶不樂,對同學產生敵對情緒,與同學常發生沖突。李曉莉堅持用深情的關懷去感化學生,用自身的行動去教育學生。她細心地向同學們講解其病因,經常與其親近接觸,安排學生為其熱心擦藥。愛心感化,現今小林同學已是集體中一名活潑、愛學習、愛集體、熱心助人的學生。這樣的故事,在李曉莉24年教學生涯中數不勝數。
特殊教育不僅需要“特別的愛”,更呼喚“特別的智慧”。李曉莉深耕教學改革,以“美美與共”為教育理念核心,將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作為育人突破口。通過創新課堂教學與藝術活動,她成功點亮學生心靈,使學生展現出積極陽光、自信健康的精神風貌,教學成果獲得社會各界廣泛認可。在專業探索中,李曉莉主持省級課題2項,參與省、市級課題研究7項,以“美育浸潤+實踐探索+研思共進”育人模式,讓藝術成為打開特殊孩子心靈的鑰匙。
深耕特殊教育24載,李曉莉始終堅守教學一線,不斷學習成為橫跨特教、美術、德育的“復合型”教師。近年來,她主持或參與省級課題4項、市級課題5項,主導的校家社協同育人案例《構建“136家校共育模式”助力特殊學生融入主流社會》獲評廣東省典型案例。作為廣東省特殊教育專家庫成員,她年均開展送教下鄉活動4次,足跡遍布惠州各縣區、黔西南等地的特教學校。
多年來,李曉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積極搭建特殊教育與社會各界的橋梁。她牽頭申報惠州市初中美術教研基地,聯合高校、文化館、非遺傳承人開展“藝術進校園”活動,讓特殊孩子與普通學生同上美術課、共辦畫展,引發社會對特殊教育的廣泛關注。
“甘為紅燭照前路,愿作春泥育新花。”李曉莉始終用愛與責任詮釋南粵優秀教師的擔當。在特殊教育的征途上,她將繼續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帶領更多“折翼天使”飛向屬于他們的廣闊天空。
李曉莉獲得“惠州市十佳團委書記”“惠州市優秀團干”“惠州市優秀輔導員”“惠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等稱號。
●許偉玲(龍門縣天堂山學校教導處主任,初中道德與法治高級教師)
創新理念搭建粵藏教育交流橋梁
從教24年以來,許偉玲以學生需求為出發點,以專業與熱情投身教育,勇做深耕教學的創新先鋒,構建適合本地學生的教學模式,在學科教學、教研創新、師資培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許偉玲(右二)
2022年8月至2025年7月,作為廣東省第十批“組團式”教育援藏教師,許偉玲赴林芝市第二小學任教,她帶著思政教育的火種跨越山海,從三尺講臺到牧區,用師者仁心溫暖每一位學子,點燃思政教育之火。她用創新的教學理念和真摯的教育情懷,搭建粵藏教育交流橋梁,在雪域高原澆灌出民族團結的絢麗之花。
在深入了解西藏教育特點和學生需求的基礎上,許偉玲創新性地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有機結合,構建了富有西藏特色的教學模式。通過多次組織市級教研活動,創建林芝市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教研基地,進一步推進了道德與法治的學科教學改革。作為教學教研改革引領者,她不僅多次深入墨脫、波密等偏遠縣(區)開展送教送培的下鄉活動,上示范課、開展講座,還多次受邀擔任西藏自治區示范課點評專家,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推廣至雪域高原的每一個角落。
在教育教學研究方面,許偉玲充分發揮專業引領作用。她主持完成的市級課題《西藏小學德育家庭、學校、社區協同教學模式建設研究》,探索建立“三位一體”的德育協同機制,為當地德育工作提供了可復制的經驗模式。
為增強德育實效性,許偉玲創新設計了模擬法庭、博物館研學等系列實踐活動。這些活動將法治教育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讓學生在情境體驗中深化法治認知。期間撰寫的4篇教學論文在《西藏教育》等省級、國家級刊物上發表,為提升區域學科建設水平提供了理論支撐和實踐參考。
許偉玲堅持“輸血”與“造血”并重,著力打造帶不走的教師隊伍。她采取“一對一”結對幫扶模式,培養多名藏族青年教師。在她的悉心指導下,2名青年教師成功申報2項市級課題,5名青年教師的課例多次獲評省市級優秀課例,快速成長為教學骨干。
為更好地融入當地,她堅持利用課余時間學習藏語,積極參與當地特色文化活動,在載歌載舞中與藏族同胞結下深厚友誼。課余時間,她積極開展家訪,了解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制定學生成長方案。從教學創新到民族團結,從專業引領到愛心幫扶,許偉玲用行動詮釋了教育援藏的使命擔當,為粵藏教育交流架起了一座溫暖的橋梁。
許偉玲獲得惠州市優秀教師、林芝市優秀援藏教師、南粵優秀教師等榮譽。
●鄭彩枚(博羅縣第二中學英語教師,初中英語高級教師,博羅縣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做有情懷的“終身班主任”
鄭彩枚是博羅縣第二中學九年級五班班主任兼五班、八班英語教師,是“惠州市終身班主任”獲得者。
鄭彩枚
“這份沉甸甸的‘終身班主任’榮譽并不只屬于我一個人,屬于每一屆與我風雨同舟的孩子們,屬于每一位給予我無私支持的家長朋友,更屬于我們這個溫暖、奮進、卓越的教師集體。”現年51歲的鄭彩枚說,立德樹人這條路值得她用一生去行走。
鄭彩枚曾獲得“博羅縣優秀教師”、博羅縣首屆“最美人民教師”、“惠州市優秀班主任”、博羅縣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惠州市基礎教育頭陣計劃卓越班主任領頭人、博羅縣班主任能力大賽一等獎等榮譽。
作為一線教師,鄭彩枚始終秉承著師德高尚、行為世范、愛崗敬業、甘于奉獻的標準,模范帶頭,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她在教學中堅持以生為本,以教育教學、學生成長等規律為準則,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作為班主任,鄭彩枚注重德智并育、全面發展,教學生健康飲食,堅持運動;帶領學生參加勞動,熱心公益,努力踐行教育的個性化、選擇性和全方位發展。
有人問鄭彩枚,“班主任工作又苦又累,是什么讓你熱愛至今?”她說,熱愛就藏在每一天的瑣碎里:是清晨教室里那一聲聲清脆的“老師好”,是運動會上為孩子們搖旗吶喊到嘶啞的喉嚨,是深夜燈下批改作業時看到的一點進步,是孩子們畢業多年后發來的一條“老師,我想您了”的短信……
2014年12月底的一天,凌晨兩點,宿管告訴鄭彩枚,班上有位女生半夜起來上廁所,把窗外的枯枝看成手臂殘肢墜落,嚇得狂叫大哭,其他人也都嚇得瑟瑟發抖,不敢入睡。鄭彩枚接報后,立刻穿上衣服,頂著颼颼寒風往學校趕,抱著那位同學睡到天亮。從此,鄭彩枚把床搬進了學生宿舍。2019年,來自博羅縣麻陂鎮的一名學生因腸胃炎需吃一周流食,鄭彩枚擔負起了這個任務。那一周,她每天家校至少來回跑四趟,為學生煮白粥、面條,學生的身體因而很快恢復。
對鄭彩枚來說,這份熱愛,源于班主任工作,最終歸于對教育事業的熱愛。鄭彩枚表示,“終身班主任”這個稱號極其光榮,意味著終身的責任、終身的學習和終身的奉獻。“只要我的身影還能站在三尺講臺,只要我的話語還能給予孩子們一點力量,我將永遠是他們堅實的后盾,永遠是教育戰線上的一名老兵!”
●王瀟(惠州商貿旅游高級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學院院長,學前教育學副教授,廣東省托幼服務師資支持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廣東首屆學前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
真做幼教 做真幼教
“真做幼教,做真幼教。”這是王瀟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作為職業院校學前教育專業的一名教師,她把19載青春播撒在幼教沃土上,用專業和情懷寫下“幼教人探索與傳播幼教”的動人答卷。
王瀟
王瀟實踐課堂革命,讓教室變成樂園。她主講的《幼兒園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幼兒園綜合主題活動設計指導》深受學生喜歡,教學質量評價優秀。為了讓晦澀的理論變得通俗易懂,支持學生的可持續學習與發展,王瀟基于班本學情分析,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創新“EDIPTE”教學模式,把AI、游戲、工作、競賽、創業等多種元素融入課堂,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中體驗學習樂趣,樹立幼教專業自信,堅定職業信念。在與學生的不斷互動、探索與反思中,她完成校級金課、OBE示范課、課程思政示范課5項,主編出版專業核心課程教材5本,其中1本入選廣東省首批“十四五”職業教育規劃教材,在省級以上教材評選、教學能力比賽中獲獎8次,讓職教課堂真正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的樂園。
王瀟篤信“最好的教學就是讓學生站在舞臺中央”。自2014年起,她組織“幼教之星”技能大賽,鼓勵學生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設計成多樣化的影像、圖像、文本作品,并向班級、學校、企業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技能風采,形成了優秀技能作品庫。她把作品庫中的素材應用于教學教研和競賽指導,指導學生在省級以上各類比賽累計獲獎103人次,指導青年教師教學比賽獲獎累計35人次。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崗位實踐能力贊不絕口,“她是我們這里最受歡迎的老師”“完全打破了我對職業院校學生的偏見”。
多年來,王瀟主持省級及以上課題4項,發表論文10余篇,榮獲全國學前教師教研科研成果評選一等獎、廣東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學前教育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9個廣東省學前教育“新課程”科學保教示范項目實踐案例入選省資源庫。她以科研為引擎,把幼教一線痛點轉化為研究議題,相關成果反哺教學教研,主持編寫《學前教育專業全程化實踐手冊》,開發“全程化、雙導師”實踐教學評價量表和幼兒園課程案例,賦能校內外專業骨干教師團隊的建設與發展。
王瀟還積極參與“三區”幼教骨干培訓和黨員送教下鄉活動,她牽頭申報的2025年中職幼兒保育專業國培項目已圓滿結束,該項目服務廣東省中職院校幼兒保育專業骨干教師的數字素養提升,把優質學前教育的“火把”傳遞得更遠。
面向未來,王瀟將帶領團隊把校本經驗推向全國,讓更多幼兒和幼兒教師在“發現”中成就未來。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通訊員劉苗 許嘉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