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臺風“樺加沙”來襲,各縣區在防御工作中涌現出一幕幕暖心畫面和場景
黑板上的感謝信,飽含風雨中“萬分感謝”
安置點群眾的冷暖,有人掛念;倒伏樹木阻礙交通,有人第一時間清理;積水“攔路”,轎車“趴窩”,有人來推;道路有積水,有人迅速排除……臺風“樺加沙”來襲,各縣區眾志成城,同心筑起“防風墻”,全力守護好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在防臺風工作中,各縣區涌現出的一幕幕暖心畫面,便是黨員干部堅決把保障群眾安全放在第一位的有力證明。
戰風雨
你們的安全,他們來守護
各縣區的黨員干部在一線戰風雨,只為守護百姓安全。
9月24日凌晨至上午是臺風“樺加沙”距離惠東最近的時段,風力最高達到11級。當天清晨,巨風裹挾著大浪狠狠拍打著港口濱海旅游度假區港一村的海岸,海水不斷向村內倒灌。據當地村民回憶,海水倒灌最高時達二三十厘米。此時,港口社區干部們仍冒雨奔走在街頭,挨家挨戶地再次確認居民是否已全部安全避風。
守護群眾安全,黨員干部一刻也不松懈。“請大家趕緊遠離海岸,現在海面風浪還很大,不要在這里逗留……”9月24日下午,大亞灣區霞涌街道風雨趨緩,有些市民趁著雨歇到海邊溜達,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勸離,并修復安全警戒線,做好圍蔽。在澳頭街道,一小區樓頂棚被強風掀翻,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大亞灣區消防救援大隊荃灣消防站一班副班長鄧永劍帶領隊員們立即前往現場處置。消防隊員冒著風雨爬上屋頂拆除鐵棚,經過一個多小時的緊張作業,危險鐵棚終于被完全拆解并轉移至安全區域,現場險情得以解除。
9月24日凌晨0時30分,惠城區三棟鎮上洞村委會及駐村團隊在進行防臺風例行巡查,當巡查到一家玻璃廠時,發現廠內有人員滯留,且附近邊坡存在失穩風險,直接威脅廠區安全。接報后,三棟鎮立即啟動應急響應機制,組織消防、應急救援、公安等力量趕赴現場處置。經現場快速研判,救援隊伍果斷進入廠區,迅速展開搜救,成功找到一名滯留的70歲老人。救援人員一邊安撫老人情緒,一邊協助其轉移至安全區域。凌晨1時40分,老人被安全轉移至三棟鎮的應急避險場所。
惠城區橋東街道應急人員幫助一位行路不便的老人回家。 惠州日報記者謝菁菁 通訊員呂昊東 攝
9月24日13時許,大雨傾盆,惠州市公安局惠陽分局巡特警大隊隊員翁安義、盧智謙在淡水街道京東物流園對面紅綠燈路段開展日常巡邏工作時,發現一名渾身濕透的兒童,獨自打著傘在路邊行走,情況十分危險。兩名隊員立即停車上前,第一時間將孩子抱起,細心護在身前,一邊用溫和的語氣安撫孩子,一邊耐心嘗試詢問其家人信息。經溝通得知,孩童因母親外出,便獨自出門尋找。為確保孩子安全,隊員們決定先將其帶至安全區域看護,并聯系古屋派出所同事。與派出所完成交接后,翁安義、盧智謙又返回巡邏崗位。
9月24日下午,仲愷高新區陳江街道大欣路上,一支“女子先鋒隊”格外醒目——她們是社區工作者與志愿者,在積水中拉起警戒線,引導車輛繞行。“風太大,男同志去扛倒伏樹木了,我們女同志守好路口!”在瀝林鎮,巡查小組發現企嶺村牛遼背村民小組村道積水深達50厘米,當即拆除圍欄引流至農田;惠環街道中星社區鐘氏祠堂里,實行24小時輪班值守,保障低洼地段安全……
清路障
清理倒伏樹木,排除路面積水
臺風襲來,樹木倒伏、樹枝被折斷,造成道路受阻;強降雨讓道路受浸,影響群眾的生活和出行。各縣區的黨員干部無懼風雨,在一線排積水、清路障,保障交通出行。
強風暴雨給惠東縣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平山街頭,到處散落著樹枝,甚至有些大樹直接在路上“躺平”。平山街道的黨員干部迅速到場,將倒伏的樹木清理,恢復道路暢通。巽寮濱海旅游度假區局部區域出現樹木倒伏、道路隔離欄傾倒等情況,度假區聯動救援人員迅速行動,冒著風雨開展道路暢通搶險工作。截至9月24日上午,累計清理路障約200處。
惠陽區部分道路出現樹木倒伏,阻礙交通,存在安全隱患。惠陽公安、區公路事務中心、區市政和代建事務中心、惠陽區藍天救援隊、各鎮街等單位加強巡視,及時對路面進行清障,恢復道路正常通行。
惠陽區低洼區域出現內澇,應急救援人員轉移受困居民。惠州日報記者李芳娟 通訊員葉思桐 攝
博羅縣城及部分鎮街也出現了倒伏樹木和被折斷的樹枝阻礙交通的情況。9月24日上午6時,博羅縣市政園林事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在縣城慶生路、博中路、矮崗路等道路,清理倒伏的樹木、被折斷的樹枝,并加固受損的護欄,讓道路迅速恢復暢通。
臺風“樺加沙”帶來了強降雨。9月24日,惠陽區多處道路出現積水,區應急、公路、相關鎮街等單位迅速處理,加快疏通積水路面,恢復交通。9月24日上午9時40分許,淡水街道橋背花樣年小區附近一處施工路段出現嚴重積水,漫上了附近路面,影響通行。惠陽區應急救援大隊迅速啟動應急響應,攜帶大型排水設備“龍吸水”,趕赴現場開展緊急排澇作業。經過緊急處置,當天下午完成了作業,道路積水退去。
大亞灣各應急隊伍積極行動,深入一線巡查巡檢、清障排水,消除安全隱患:在西區街道,應急隊伍在巡查轄區路面時,發現龍光城、美岸棲庭等小區周邊路段有樹木倒伏阻礙交通,立即組織清理;霞涌街道辦組織各村(社區)、駐村工作組,外出巡視轄區內情況,及時清理路面倒伏的樹木和積水,保障交通安全……
暖民心
妥善安置群眾,愛心企業商家接力
群眾的安全始終是黨員干部心中的掛念。在此次防臺風工作中,各縣區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涉險關鍵區域群眾的轉移工作一刻不能松,一個也不能少,并把轉移群眾妥善安置好、照顧好。
在惠東縣白花鎮南龍村文化廣場臨時安置點,村干部采購了新鮮的面粉、豬肉、蔬菜等食材,與暫避于此的17人一起包餃子、共進晚餐,用濃濃的暖意驅散群眾心中的不安,用守望相助的溫情筑牢防汛防風的“暖心防線”。南龍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溫文輝說:“我們不僅要保障大家的基本生活需求,更要讓大家在特殊時期感受到關懷與溫暖。”
“阿叔阿姨,不要慌,先收拾幾件換洗衣物,我們一起去安全地方。”在龍門縣地派鎮,全鎮13支黨員先鋒隊迅速集結,身著“紅馬甲”穿梭在村(社區)開展入戶排查,引導涉險群眾轉移。在幫助涉險群眾轉移的過程中,遇到行動不便的老人,黨員先鋒隊隊員們主動上前攙扶,幫忙拎起裝滿生活用品的布袋。轉移時,隊員們手持巡查臺賬,逐點核對、反復確認,確保沒有一戶遺漏、一人滯留。“我們不僅要讓群眾安全轉移,更要讓大家住得舒心。”地派鎮相關負責人說,“我們會及時為轉移群眾送上干凈被褥,到了飯點,熱騰騰的飯菜準時端上桌。”
仲愷高新區應急人員幫助涉水車輛脫困。惠州日報記者鐘瑋 通訊員古京樺 攝
在博羅縣羅陽街道云步村,一處酒店式公寓充滿了溫暖。從9月23日到24日,29名轉移安置的群眾在這里度過了安穩的一天一夜。這處臨時安置點是該村的熱心商家鄭華坤免費提供的“愛心公寓”。鄭華坤介紹,他所提供的這棟公寓為新建公寓,原本計劃在即將到來的國慶假期開始營業。公寓內家具配備齊全,水電、空調等生活設施也都已調試到位,能夠滿足群眾的基本居住需求。“臺風來勢洶洶,能幫到有需要的人,我心里也開心。”鄭華坤介紹,在得知云步村有群眾需要轉移安置的消息后,他主動聯系了村委會,提出免費開放公寓的想法,希望能為抗臺風、保民生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類似的暖心故事在惠城區汝湖鎮也上演著。9月24日下午5點半,臨近晚飯時分,惠城區汝湖鎮汝湖中學防臺風安置點內,工作人員正在為轉移而來的群眾分發盒飯。這些盒飯是由汝湖轄區企業高榜樓餐廳冒著風雨送來的愛心餐。原來,當天中午,高榜樓餐廳老板譚伶通過新聞了解到,汝湖全鎮安置了超2600人。作為汝湖本地餐飲企業,譚伶想著自己有義務和責任盡綿薄之力。于是,她第一時間聯系了汝湖鎮人民政府,希望能為安置人員提供熱騰騰的飯菜。愛心善舉得到政府支持后,譚伶馬上召集部分員工和家人一起幫忙準備飯菜。據譚伶介紹,此次高榜樓共分裝了170余份盒飯,蔬菜、雞鴨魚肉、熱湯應有盡有。“非常感謝企業送來的暖心盒飯,溫暖了安置點的每一個人。”汝湖鎮黨委委員邱思瑜說道。
解難題
38分鐘成功搜救失聯聾啞人
臺風無情,但人間有愛。在此次臺風中,各縣區的黨員干部用一張細密的“關愛網”為群眾撐起一片晴空。
9月24日上午,惠城區三棟鎮獲悉轄區陶前村一名聾啞村民失聯后,迅速聯合多部門開展地毯式搜救,并利用無人機+視頻監控系統等科技手段精準定位,構筑起一道“線上+線下”的尋人網絡,僅用38分鐘便成功搜救到失聯村民并送回家中,確保了他的人身安全。經過醫護人員的檢查,失聯人員未受傷,身體狀況良好。“謝謝你們幫我找回家人!我們會注意看護好他!”在安全送回失聯人員后,家屬向現場工作人員連連道謝。
9月24日上午9時許,惠陽區藍天救援中心接到市民求助電話:一輛黑色轎車“趴窩”,一名男子被困。接報后,惠陽區消防救援大隊淡水前置執勤點、惠陽區藍天救援中心攜沖鋒舟、浮力繩、破窗器等抵達現場救援。原來,受持續暴雨影響,惠澳大道與大門埔路交叉路口的低洼地被淹。駕駛黑色小汽車的男子貿然涉水,不料越走越深,行進中熄火,車門因水壓無法打開,司機被困駕駛座。救援人員到達現場后第一時間展開了營救,成功將其解救。
“小朋友別怕,吃點藥好好睡一覺。”在仲愷高新區潼湖鎮赤崗小學安置點,村衛生站醫生楊劍星主動提前進駐,為安置群眾提供及時診療。潼湖鎮將17個安置點當作“家”來營造,不僅配備象棋、圖書、繪畫等文娛物品,同步開展心理疏導,更將醫療服務前移,落實村醫駐點值守,妥善處置7起群眾身體不適情況,確保“群眾訴求即時響應、安全隱患動態清零”,讓群眾在安置點“住得暖、穩得下”。
暖心特寫
群眾用粉筆寫下感謝信
“臺風‘樺加沙’來襲之際,我們心懷忐忑,萬分感謝七聯村黨員干部在危急時刻伸出援手,將我們轉移到安置點……”9月24日晚,隨著臺風對我市影響逐漸減弱,安置人員開始分批返家。
在惠城區江南街道七聯村安置點,工作人員仍為暫時滯留的群眾按時發放了熱乎的晚餐。當最后一批群眾安心離開后,黨員干部們開始清理現場。就在這時,黑板上用粉筆寫的一封感謝信讓在場的所有人深受感動。
“看到這封感謝信后,我們心里特別暖。”參加臺風防御安置工作的七聯村黨員干部高育娣感慨道,“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本就是黨員干部的職責。臺風來襲時,把群眾轉移到安置點,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得到群眾的認可,就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肯定,也讓我們充滿了動力。”
惠陽3名“臺風寶寶”平安出生
“嗚哇、嗚哇……”9月23日晚上,惠陽區婦幼保健院一名女嬰在該院婦產科、麻醉科等多學科醫護人員守護下平安出生。這名女嬰體重5.2斤,母親是來自惠陽區秋長街道的邱文琪,母女平安,讓大家懸著的心終于落下。
在惠陽區婦幼保健院多學科醫護人員的守護下,一名嬰兒平安出生。 惠州日報記者黃尉宏 攝
在臺風來襲的前夕,秋長街道辦事處工作人員化身“生命守護員”,迅速對轄區所有預產期在一個月內的孕婦進行了細致的摸排,最終精準鎖定28位“準媽媽”,這成為秋長街道一份至關重要的“特別守護名單”。
秋長街道對名單里的孕婦進行了一對一的溝通、評估和動員,包括邱文琪在內的3名孕婦被提前送到了惠陽區婦幼保健院待產,1名孕婦返回潮汕老家待產,其余8名孕婦經綜合評估暫無即生跡象,留在家中安心待產。
“非常感謝街道辦工作人員的關心和幫助,醫生也全程都在幫助我,母女平安,非常感謝大家。”邱文琪說。與邱文琪一起入住惠陽區婦幼保健院的2名孕婦,均在當天平安產下一名男嬰,體重分別為6.5斤和6.3斤。
秋長街道辦事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定點醫院建立24小時待命醫療綠色通道,確保了救援力量能夠第一時間抵達,為群眾生命健康開啟暢通無阻的通道。
貴州大巴遇封路 汝湖政府及時安置
9月24日上午10點半左右,惠城區汝湖鎮政府接到汝湖派出所的消息:一輛來自貴州的大巴車因臺風天氣遇到高速封路,被迫在汝湖停留,車上乘客急需轉移安置。
惠城區汝湖鎮工作人員引導大巴車開至安置點,妥善安置乘客。 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通訊員葉耀 攝
了解到情況后,汝湖鎮迅速組織人員引導大巴車開往該鎮臨時安置點汝湖中學處,將車上司機和37名乘客安全轉移至安置點室內休息。司機皮先生告訴記者,他們的大巴車22日上午從貴州遵義出發開往終點站潮州。24日凌晨2點進入惠州汝湖地界后下高速到附近一家飯店臨時停靠休息,沒想到24日吃過早飯后正準備上高速,卻發現高速路因臺風天氣封路。汝湖派出所了解到情況后聯系了汝湖鎮政府及時進行妥善安置,讓一車人有了安全的“避風港”。
基層人員用行動扛起責任和擔當
“走,去看看安置點里小孩有沒有睡。”
“我去數一下安置點的人數。”
“那么大風雨,看下安置點會不會受影響。”
……
24日凌晨,惠東縣港口濱海旅游度假區大澳村在強陣風和大雨的吹襲下,樹木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大澳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小龍頂著大風,來到安置點查看情況,看到被安置在這里的人們都進入夢鄉,才舒了一口氣,再冒著風雨折回村委安排其他工作。
從23日晚到次日天亮,留在村委值班的大澳村委干部和駐村干部,每隔一段時間,就折返于安置點與村委之間,一個個在風雨中走動的身影,闡釋著責任與擔當。
像大澳村委干部一樣,23日晚,惠東縣眾多基層干部都沒有休息,他們在夜里奔走和忙碌,只為打贏這場防御超強臺風的硬仗。
24日早上6時,風雨交加,港口濱海旅游度假區管委會的廚房里,后勤人員古黨梅和胡小蓮等在忙碌著做早餐,洗菜、切菜、煮粥……在惠東縣各鄉鎮的后勤人員沒有走向搶險地點,卻用不同的忙碌身影,為搶險工作提供堅實的后勤保障。
臺風襲來,這些惠東基層人員用行動扛起責任和擔當。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李燕文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彭紅霞 黃尉宏 李芳娟 許文昌 蔡偉健 賴金朗 李燕文 朱麗婷 黃宇翔 匡湘鄂 曾靜妍 劉乙端 特約通訊員周文媚 通訊員惠仲宣 葉耀 曾祥彬 黃美琳 傅燦 郭曉鋒 徐小鳳 劉纖纖 林作棟 廖舒寧 葉錦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