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作家文叢》首發
共收錄近200位作者的各類作品,具有文獻積累和文學啟示雙重價值
日前,惠州文學月啟動儀式暨《惠州作家文叢》首發活動在書香濃郁、文脈綿長的豐湖書院舉行。《惠州作家文叢》是對惠州60年文學歷程的回顧與致敬,涵蓋小說、散文、詩歌、游記等多種文體,共收錄10部作品,作者年齡橫跨“40后”至“00后”,體現出惠州文學梯隊結構的完善與代際傳承的良好態勢。
本次活動由惠州市作家協會主辦,多位作家代表、文學界人士及相關部門領導出席,共同見證惠州文學60年來的成果與新征程的開啟。
惠州文學月啟動暨《惠州作家文叢》首發式在豐湖書院舉行。
共收錄近200位作者的各類作品
為紀念創會60周年,惠州市作家協會于2023年初策劃《惠州作家文叢》,共收錄近200位作者的各類作品,基本代表了當前惠州文學創作水平。叢書包括1部合集和9部個人專著,作者涵蓋資深作家與青年新銳。叢書出版得到中共惠州市委宣傳部、市文聯及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
叢書序言分別由“40后”老作家曾志平與“00后”新銳作者何展鵬撰寫,跨越60年的文學接力,彰顯惠州文學深厚積淀與青春力量。
《惠州作家文叢》主編鄒雄彬介紹,該套叢書包括《惠州作家作品集》《循水有聲》《東樵漫話》《抱卷聽濤》《馬戲團》《我把心事插入泥土》《涵廬文稿》《甲辰季》《游歷紀事》《行走·遇見》等。作品題材廣泛、風格多樣,既有扎根地方文化的深情書寫,也不乏哲學思考,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惠州作家在不同體裁和主題上的探索與成就。
“這些作品不僅承接惠州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東坡文脈,更在審美和思想上展現出新的時代特征,具有文獻積累和文學啟示的雙重價值。”鄒雄彬希望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推動惠州文學與現實緊密結合,呼吁社會各界繼續支持文學事業,共同營造良好的文學生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惠州市作家協會名譽主席曾志平圍繞“人民作家的責任與擔當”發言。他結合個人長篇小說三部曲《六如軒》《六如臺》《六如亭》的創作歷程,強調作家應深入生活、真誠書寫,使作品具備跨越時代的生命力。
擬舉辦8場文化惠民活動
東江源遠,西湖悠悠。惠州市作家協會前身為1964年成立的惠陽地區文學協會,初始會員21人;1985年更名為惠陽地區作家協會,會員發展至70人;1988年區域調整后,改稱惠州市作家協會并沿用至今。經過60年的發展,目前本級會員已達603人,其中中國作家協會會員23人,省級會員123人,中國作協二級學會會員98人。惠州作協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跨越,與改革開放同步、與城市發展同行。
近年來,惠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每年在省級及以上報刊發表作品超800篇(首),出版專著約30部,多次榮獲曹禺戲劇文學獎、冰心散文獎、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等重要獎項。惠州市作家協會始終以“出作品、出人才、出精品”為中心任務,持續推進文學創作繁榮。
當前,惠州市作家協會正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融合發展格局。作為“9+2”文學聯盟成員,惠州市作家協會將借鑒深圳、東莞等地經驗,立足本土實際,依托惠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創作資源,推動文學事業高質量發展。
惠州市作家協會主席陳雪表示,近期,惠州市作家協會將遷至荔浦風清辦公新址,并計劃舉辦“東江溯源”文學創作座談會,邀請大灣區文學同仁共商創作規劃,聚焦長篇題材創作與青年作者培養。文學月期間,將舉辦8場系列活動,包括文學講座、作品分享會及“文學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等文化惠民活動,持續推進文學賦能鄉村振興項目,為文化強市建設貢獻文學力量。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譚琳 通訊員鄧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