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圖強,書寫新時代惠州藍色傳奇
惠州日報評論員
南海之濱,惠州灣浪潮奔涌。今天,站在“向海圖強”的歷史坐標上,惠州正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魄力,書寫著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新篇。為惠州發展鼓與呼,惠州日報近日開設《向海圖強·聽濤惠州灣》總欄目,推出相關系列報道,同時通過直播+輕直播、短視頻、紀錄片、微電影等方式,全媒體、立體化講述惠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故事;此外,還策劃開展“海洋+”活動,以活動深化海洋經濟主題宣傳。
海洋是大國崛起的戰略方向,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向海而興、依海而強,是惠州發展的天然優勢與必然選擇。作為海洋資源大市,惠州坐擁4520平方公里海域面積、281.4公里黃金海岸線、162個自然海島,海洋資源優勢可謂得天獨厚。連續多年海洋經濟產值超千億元,大亞灣石化區穩居“中國化工園區30強”榜首,埃克森美孚、殼牌、恒力石化等1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此扎根,擁有2200萬噸/年煉油能力、380萬噸/年乙烯產能,煉化一體化規模穩居全國前列。當前,海洋強國戰略深入實施,惠州發展海洋經濟,在新的歷史起點激活“藍色引擎”正逢其時、前景廣闊。
發展海洋經濟,惠州有著清晰的路徑和堅實的支撐。“兩灣聯動”戰略視野下,資源整合與產業協同效應加速釋放。從全球領先的綠色石化基地藍圖漸顯到國內一流數字產業基地逐步崛起,從國家級濱海旅游度假區初具規模到萬畝紅樹林生態修復成為全國典范,從海洋牧場構建起“藍色糧倉”到清潔能源產業聚集成群,惠州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日趨成熟,發展動能持續增強。“豐”字道路交通主框架加快推進,“惠州-海防”國際航線打通東盟經貿新通道,港口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惠州港加速向貿易港、產業港并重轉型,為海洋經濟騰飛奠定堅實基礎。特別是兩個“大科學裝置”的落地建設,這些“國之重器”不僅是探索物質結構和宇宙演化的科研高地,更能“沿途下蛋”推動醫用重離子加速器、核孔膜等最新科技成果在惠州轉化,為海洋生物醫藥、海洋新材料、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提供強力技術支撐。
向海圖強,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惠州始終牢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全國首創紅樹林碳匯開發權交易,開創國內海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惠州樣本”。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扎實推進,漁業種群保護繁育工作走在全省前列,黃唇魚、黃金鲹、藍圓鲹、硇洲族大黃魚等珍稀魚種人工繁育技術不斷突破,展現了人海和諧共生的生動實踐。這些成果證明,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可以相得益彰,海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要且必須。眼下,廣東正全力打造“海上新廣東”,南海之濱新一輪海洋開發熱潮涌動,惠州海洋經濟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未來,隨著“兩灣聯動”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持續突破和生態保護不斷加強,惠州必將釋放“藍色引擎”更大能量,為打造廣東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注入澎湃動力,為廣東建設海洋強省、為國家經略海洋作出惠州貢獻。
向海而生,方能乘勢而上;因海而興,更需破浪前行。站在新的歷史方位,惠州灣的澎湃濤聲,是向海圖強的奮進強音,更是高質量發展的時代交響。以戰略眼光謀篇布局,以創新動能破局突圍,以生態自覺行穩致遠,相信在向海圖強的征程中,惠州定能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海洋經濟發展的亮麗明珠,書寫出屬于新時代的藍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