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筆無言寫大愛,風雨同舟踐初心
惠州日報評論員
一封黑板留言感謝信,成為臺風“樺加沙”過境后惠州最溫暖的注腳。
9月24日晚,臺風影響逐漸減弱,惠城區江南街道七聯村小學安置點內,當最后一批群眾離開返家,駐守干部開始清理現場時,黑板上的一段粉筆留言讓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原來,留言表達謝意的人叫文軍,是一名來自湖南的網約車司機,臺風來臨之際被安全轉移。安置點周全的應急生活保障,讓包括他在內的39名外來務工人員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臨走當天他情不自禁用粉筆寫下內心感言。
“大家根本沒把我們當外地人看。”事后文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留言所寫就是當時自己心里真實所想。“萬分感謝七聯村黨員干部在危急時刻伸出援手……”置于惠州抗擊“樺加沙”的大背景來審視,樸實的文字背后,是全市超20萬群眾的平安轉移,是646個安置點的不眠守護,更是一座城市在風雨考驗中干群同心協力、社會守望相助的動人展現。
這封感謝信,寫的是群眾發自肺腑的認可,照見的是黨員干部沖鋒在前的擔當。當狂風裹挾暴雨來襲,從沿海礁石到田間地頭,從城市街巷到山村院落,全市各地黨員、干部、搶險救援人員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沖鋒在前、迎難而上,筑起一道道紅色堤壩。正如此次參與安置工作的七聯村干部高育娣所言:“守護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本就是黨員干部的職責。”這份樸素的信念,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抗風一線的生動實踐。
這封感謝信,刻錄的是眾志成城的城市溫度,彰顯的是現代治理體系的力量。面對超強臺風,惠州高效動員,指揮體系精準快速響應,氣象、水文等部門24小時監測預警,自然資源、住建、園林等部門及時巡查,宣傳部門、主流媒體通過多種形式引導群眾防風避險,社會各界力量廣泛參與,比如博羅羅陽街道云步村熱心商家為安置群眾免費提供“愛心公寓”,惠城汝湖愛心餐飲企業冒雨給安置點群眾送來熱乎盒飯。這種“指揮體系+專業力量+社會協同”的應急聯動機制,讓防災減災網絡既有鋼筋鐵骨的強度,更有春風化雨的溫度。
這封感謝信,映射的是風雨同舟的城市品格,升華的是患難與共的精神傳承。從38分鐘無人機成功搜尋失聯聾啞村民的精準高效,到“女子先鋒隊”積水中拉起警戒線的柔韌堅強;從惠陽3名“臺風寶寶”平安降生的生命奇跡,到貴州大巴受困群眾得到妥善安置的跨省關懷——每一個細節都在詮釋:臺風可以折斷樹木、淹沒道路,卻摧不垮人與人之間的溫情紐帶。這種守望相助的精神傳承,早已融入惠州的城市基因,在每一次考驗中煥發新的光彩。
“黑板上的字跡終會褪去,但這份干群之間的魚水深情必將長存。”當感謝信的照片在惠州朋友圈刷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成功的臺風防御戰,更是一次城市治理能力的大考、一場精神文明的洗禮。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安全防線,既筑在堅固的水庫堤壩上,更筑在千千萬萬人心連心的溫暖守望中。這種風雨同舟的合力,正是惠州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砥礪前行的深厚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