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非遺夜訓點亮少年暑期
陳江白眉拳麒麟舞“活”起來
當夕陽將最后一縷金輝傾灑在青磚黛瓦之上時,陳江街道東江村何崗村民小組的文化室已然揚起一片由拳腳帶起的風——白眉拳的招式劃破暮色,與幸福村紅山下村民小組脆生生的鑼鼓聲遙遙呼應。這個暑假,陳江街道的兩支非遺傳承隊伍將“課堂”搬進暮色,一群活力滿滿的少年正用專注與汗水,讓古老的非遺文化在青春身影中煥發新的光彩。
老拳師帶娃練“看家本領”
在何崗村民小組的文化室里,暖光從燈泡中散發出來,照亮了30多個孩子的身影。8歲的何可為額角掛著汗珠,目光緊緊盯著師父何鄧明的手勢,跟著比劃起來。孩子們中,有的拳頭還略顯稚嫩,但“拳術三十二式”的架子卻擺得有模有樣。
幸福村少年苦練麒麟舞。
“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學到老祖宗的本事,太有意義了!”18歲的何瀟龍說出了大家的心聲。17歲的何梓銘擦了擦汗笑著說:“剛開始覺得累,如今聽師父講老一輩練拳護村的故事,出拳更有勁兒了——這可不是普通的玩耍,而是在接老祖宗的班呢!”何崗村民小組以“避免技藝失傳、凝聚后輩力量”為初心,通過系統化培訓讓白眉拳在青少年中扎下根,這正是陳江街道重視非遺傳承、推動活態傳承的生動實踐。
鑼鼓咚咚伴少年傳承非遺
“腳踩穩,手眼要隨麒麟頭走!”幸福村紅山下村民小組的訓練室里,鑼鼓點“咚咚鏘”敲得節奏分明,學生們舉著色彩鮮亮的麒麟頭,踩著鼓點騰挪跳躍,翎子隨著動作輕輕顫動。“注意轉身時的弧度,要讓麒麟像真的在喘氣!”隊長楊叔一邊敲鼓一邊指導,聲音里滿是鼓勵。孩子們每晚聚在一起,還研習獨具特色的鑼鼓配樂,在“學習百家之長”的交流中打磨技藝。
從白眉拳老拳師磨出厚繭的手掌,到麒麟隊少年們被鼓槌磨紅的指尖,非遺傳承從來都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而是在汗水中“活”起來的故事。陳江街道通過支持兩支隊伍利用暑期開展針對性培訓,既為學生提供了接觸傳統文化的平臺,讓非遺技藝從“書本記載”走向“親身體驗”,也讓“重視非遺、傳承非遺”的理念深入青少年心中。
文/圖 惠州日報記者劉乙端 通訊員劉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