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七夕傳統佳節來臨之際,為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前,惠陽區淡水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淡水街道團工委、淡水街道經濟發展辦(交通水電通訊組)聯合壩尾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惠陽區淡水茶果敦,在淡水街道黨群服務中心開展“我們的節日·七夕”——“非遺趣課堂·客家喜粄”公益培訓活動。
活動開始,實踐所工作人員為現場居民生動講述了七夕的歷史淵源與文化習俗。從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到“乞巧”傳統非遺項目,再到惠陽淡水本地的民間風俗,工作人員娓娓道來,并重點介紹了極具地方特色的非遺美食——客家喜粄。活動特別邀請了非遺傳承人現場教學,詳細講解喜粄的文化背景與制作技藝,并進行了實操演示。
隨后,居民們分組體驗喜粄制作。在師傅的指導下,居民取糯米、粘米,洗凈后用清水浸泡,瀝干后磨成粉。將揉搓好的粉團放入盆中密封發酵。發酵程度直接影響到喜粄的口感和風味,需靠制粄師傅通過經驗嚴格把握時長和溫度;進入揉面環節——力度與技巧是決定喜粄口感的關鍵。為呼應“喜事慶賀”的傳統,居民們在粉團中加入可食用紅色素,寓意“紅紅火火、添丁添福”。抹上少許玉米油,將粄團分成50克一個的小劑,搓圓整平后置于粄墊上,最后統一上鍋大火蒸制15分鐘后,蒸好后的喜粄蓋上印了“囍”字的紅印,一份份飽含祝福的喜粄便制作完成。
為了讓更多轄區居民感受到節日的溫暖,實踐所和壩尾社區工作人員協助參與者將新鮮出爐的喜粄精心分裝,連同愛心頭盔與清涼茶,一同送至轄區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熱騰騰的喜粄不僅傳遞著節日的溫暖,也承載著街道對一線勞動者的誠摯敬意與關懷。外賣小哥接過這份心意,紛紛表示感動與感謝。
下來,淡水街道將繼續以傳統節日為契機,創新開展多元化實踐活動,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為基層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文/圖 惠報全媒體記者許文昌 通訊員肖潔 吳露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