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2025年惠州市新時代公開課(第四課)聚焦城市品牌建設
從“被認知”到“被記住”, 惠州如何打造城市品牌?
9月8日,2025年惠州市新時代公開課(第四課)在市會議中心舉行。活動邀請清華大學國家形象傳播研究中心主任范紅作《從形象到品牌:城市品牌傳播的實踐路徑》專題講座。
范紅從四個方面為惠州城市品牌形象傳播提供了全新思路:城市傳播應從“被認知”轉向“被記住”;城市IP體系建設應從“資源擁有”轉向“獨特識別”;城市傳播工具應從“傳統發聲”轉向“主動分享”;城市傳播機制建設應從“政府獨白”轉向“全民共建”。
城市品牌“人設”需與城市形象契合
“提起惠州,首先闖入腦海的是什么?”講座開場,范紅的提問引人深思。
她認為,當前惠州正處于“被人知道的不少,但清晰記住的不多”的轉型關鍵期。破解這一困境的核心,在于厘清城市品牌與城市形象的本質差異,找到精準的建設與傳播方向。
范紅對城市品牌作出了深入淺出的闡釋。她將城市品牌比喻為一座城市的“標簽”和“名片”,濃縮了城市最突出的特質,讓人一提及便能立刻聯想到該城市;而城市形象則是他人對城市的“印象”,即“別人如何看待你”。因此,城市品牌是“你希望別人如何看待你”,是城市主動構建的“人設”。
范紅進一步闡釋了城市品牌“人設”打造原則。她強調,城市品牌“人設”要與城市形象契合,核心在于不憑空造概念,而是從城市既有資源中提煉出最具價值、最易被外界認可的內容,并通過主動傳播加以放大。“簡單言之,就是‘從現實中挖掘亮點,通過傳播強化印象’。這一點,對于擁有豐富自然與文化資源的惠州而言,尤為關鍵。”
多元主體共同構建城市品牌共同體
當下,短視頻成為城市品牌構建不可或缺的關鍵媒介,其影響力深刻改變了傳統的傳播范式。
針對這一變化,范紅分析,短視頻的傳播主體日益多元化,從政府主導到多元共建,短視頻平臺賦予普通用戶、網絡達人、在地商家等多元主體以傳播權,打破了以往單一主體傳播的局限;短視頻傳播內容更加碎片化,從宏大敘事到微觀表達,時長限制促使內容生產趨向“高濃度信息輸出”,需以更具體、更鮮活的細節打動受眾;短視頻傳播渠道趨于社交化,從單向傳播到互動傳播,短視頻平臺的社交屬性重塑了文旅傳播的底層邏輯,通過“關系鏈驅動”的裂變機制,形成“用戶共創-社交裂變-流量轉化”的閉環,使傳播更具穿透力與影響力。
“多元共建模式的本質,在于發揮政府提供制度保障與公共服務,企業構建商業基礎設施,居民守護文化本真性,游客激發創新動能的四者協同產生的乘數效應,使中小城市也能獲得與大都市同臺競技的機會。”范紅深入解讀了多元共建模式的核心價值。她認為,多元主體共同構建城市品牌共同體,加強協同共創,能為城市發展注入新活力。這需要惠州各級各部門凝聚共識、形成合力,將“共建”理念切實轉化為持續而統一的行動。
相關鏈接
惠州統籌推進“惠聚美好”城市形象傳播工程
錨定“打造廣東最美好城市”目標,惠州統籌推進“惠聚美好”城市形象傳播工程,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筑牢城市形象傳播根基,全面提升城市軟實力,推動城市美譽度與吸引力顯著提升。
今年3月,惠州正式發布城市品牌形象識別系統,涵蓋城市形象Logo、宣傳口號及主視覺設計,同步推出《羅浮山下四時春》城市形象宣傳片和“發現惠州之美好”全民征集活動,吸引市民廣泛參與城市形象塑造。
為統籌推進品牌建設,惠州市專門成立城市形象傳播工作小組,出臺《惠州市城市形象傳播工作實施方案(2025-2027)》,系統規劃未來三年的品牌推廣工作。同時,通過打造“政務+商業”雙輪驅動的品牌傳播矩陣,在城市公交、公共空間等場景植入品牌元素,推動城市標識體系的全域覆蓋。
在品牌推廣方面,惠州注重文化賦能。結合中國品牌日等重要節點,推出“品牌興企”行動;借助《長安的荔枝》IP熱度,策劃東坡荔枝品牌營銷;特邀文化名人樊登來惠開展“書卷里的嶺南惠州”主題活動,多維度強化城市文化符號。
在傳播渠道上,惠州構建“官方+社交”新媒體傳播矩陣,推出《惠州,原來你是這樣的城市》等系列短視頻作品,在主流社交平臺形成傳播熱潮。同時整合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資源,開設“惠聚美好”專題專欄,全方位展現城市發展成果。
系統性、創新性的品牌建設舉措,也吸引了來自央媒的關注,新華社主號推出的《這里是惠州!》全景推介、央視《新聞聯播》半月內三次聚焦惠州大事,進一步提升了城市影響力與美譽度,為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品質城市注入新動能。
本組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龔妍 譚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