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6年蟬聯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A級、成功申報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CMI值達到全省領先水平……作為廣東省高水平醫院,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緊扣“一全五新”理念,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全力構建新體系、引領新趨勢、提升新效能、激活新動力、塑造新文化,實現新跨越,高標準推進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
新修訂的《三級醫院評審標準》以“大病不出省”為核心目標,明確提出了三級醫院需承擔的“十大功能定位”。市中心人民醫院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型轉變,朝著危重癥轉診會診中心、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中心、基層幫扶支持中心、防治結合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等十大目標定位不斷努力。
今年適逢市中心人民醫院建院75周年,醫院是如何破局謀新實現跨越式發展?在第八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記者走近市中心人民醫院,解讀其高質量發展的成功密碼。
深耕優勢領域 提升急危重癥救治水平
2024年冬天,一個生命奇跡在市中心人民醫院書寫。13歲少年突發心臟驟停,在市中心人民醫院強大的危急重癥救治體系下,多學科團隊精準實施ECMO(體外膜肺氧合)技術,經過通力協作,少年成功脫險。在此之前,他已停止心跳長達85分鐘之久。
ECMO是心肺功能衰竭高級的生命支持,屬于國家級限制類技術,被確立為醫院危重癥救治的“戰略高地”。重癥醫學科一區主任展思東表示,經過多年的實踐,團隊成熟開展該技術救治了重度ARDS、暴發性心肌炎、高危肺栓塞等危重癥患者。
緊扣“一全五新”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
而這僅是醫院急危重癥救治體系的一個縮影——醫院整合重癥醫學科、新生兒病區/新生兒重癥病區(NICU)、兒童重癥病區(PICU)等11個重癥病區,154張重癥床位,打造了“三個中心”于一體的獨立搶救單元——國家級高級卒中中心、國家級胸痛中心及廣東省二級創傷中心。形成多學科協作、快速響應的高效急救體系。
這樣的高效救治也體現在急診科這個“第一戰場”,急診內科副主任羅裕鋒說,科室熟練開展各項急救技術,尤其在心肺腦復蘇、膿毒癥救治方面形成特色,并且急診團隊也能獨立開展ECMO、ECPR等危重癥急救技術。醫院還通過5G急救車+移動ECMO打造“移動監護單元”,提升搶救效率。
林阿婆突發心梗被送至市中心人民醫院救治,在她上了急救車后,其相關數據已通過“5G急救系統”傳至院內,彼時“急診CT檢查”已等候。抵達醫院后,團隊迅速做出“繞行急診直接到導管室”的決定。在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完善的流程銜接、多學科聯動模式下,林阿婆化險為夷。
一場場驚心動魄的生命接力,離不開市中心人民醫院持續優化的重癥救治協同體系——高效整合院內多學科資源與院外急救網絡,同時強化市縣聯動,實現從現場急救到高級生命支持的無縫銜接。
盤活學科資源 搭建高效診療格局
在學科精細化管理的路上,要聚力“合”,更要細化“分”。細分助力深耕,實現“精”與“專”的雙重提升。以骨科為例,其迅猛發展的背后,離不開“全鏈條精細化”的亞專科體系。
20世紀80年代,骨科便在全市率先獨立分科,并在后續不斷細分。如今已細分為關節外科、脊柱外科、創傷外科、運動醫學科、手足外科、整形創傷(顯微)外科6個亞專科。骨科副主任陳奇鳴說,每個亞專科都如同一個小“王國”,在這里,各成員專注于自身臨床與科研領域的深耕。事實充分證明了效果,科室的“創傷”及“多發嚴重創傷”學科建設能力指標連續多年穩居全省前列,骨科還入選惠州首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這種精細化理念也延伸至全院學科建設。不久前,市中心人民醫院完成惠州首例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幫助血液病患者韓女士重獲新生,作為高難度手術,其填補了惠州異基因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的空白。在微創技術方面,先后開展Cone實現立體定向放療(SRS)技術(俗稱“X刀”)“全胸腔鏡微創二次心臟手術”“根治性胰十二指腸切除手術” “動靜脈內瘺球囊擴張術”“尺骨冠突骨折關節鏡微創手術”等高難度手術。此外,醫院還開展3項國家級限制性醫療技術如同種異體運動系統結構性組織移植技術、腫瘤消融治療技術等,19項省級限制類技術包括心血管病介入治療技術、神經血管介入診療技術及髖、膝關節置換術等。
揭牌成立體重管理中心和糖尿病逆轉中心。
據醫務部主任呂一帆介紹,通過盤活優勢資源,醫院已構筑起以1個國家級重點專科為引領、21個省級重點專科為支撐、26個市級重點專科為基礎的學科"金字塔"。這種梯度發展模式成效顯著:2023年DRG指數位居全省前列,2024年疑難病例占比超過88%,充分體現了醫院在專科細分與多學科協作方面的綜合實力。
打造示范項目 鍛造腫瘤診療“先鋒隊”
作為中央財政支持公立醫院改革示范項目的核心子項目,腫瘤防治能力提升備受醫院領導層面重視。經過努力,市中心人民醫院腫瘤防治能力提升項目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據悉,醫院通過五大戰略布局實現跨越式發展:精準診療體系升級,腫瘤微創介入病區建成本地區晚期肝癌治療中心,年開展腫瘤介入手術500例;打造血液病診療高地,建成6個百級層流病房,完成惠州首例異基因移植,自體移植成功率100%,填補區域空白;構建“省-市-縣”三級腫瘤防治網絡,派駐近20名專家下沉龍門縣,使本地患者回流率達70%;創新開展癌癥早篩工程,累計完成8000例高危人群篩查;提高腫瘤科研水平,與頂尖科研團隊南方醫科大學腫瘤研究所共建Ⅰ期臨床試驗平臺。這些突破性成果,推動惠州腫瘤治療跨入國際前沿領域。
放射性治療,在腫瘤防治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當前,備受矚目的惠州重離子醫學中心建設已取得施工許可證并開工建設,整體施工進度達66%。“70%左右的腫瘤患者在不同時期需要進行放射治療。”腫瘤放療科副主任藍玉宏介紹,醫院已與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簽訂惠州新一代醫用重離子加速器裝置研發合同,這項總投資超10億元的旗艦工程,已完成加速器核心部件研制,預計2026年開展臨床試驗。作為華南地區首個重離子治療平臺,其精確到0.5毫米的"腫瘤定向爆破"技術,將為鼻咽癌、胰腺癌等難治性腫瘤帶來革命性治療方案。2027年正式運營后,服務能力將輻射整個華南地區,未來將打造成為華南地區腫瘤治療示范項目、粵港澳大灣區醫療衛生高質量發展新高地。
踐行公益擔當 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
作為廣東省高水平醫院,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市中心人民醫院不僅注重提升自身醫療水平,也肩負著服務區域發展的重任。通過“自身強”帶動“基層強”,最終實現“區域強”。
細心的市民發現,博羅縣橫河、長寧兩間衛生院醫療實力實現大提升:胸痛救治時間縮短15-20分鐘、危急重癥識別準確率達90%,胸痛患者在衛生院獲得及時規范治療。而這背后,離不開市中心人民醫院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名(中)醫工作室建設的戰略部署。
惠州重離子醫學中心項目效果圖。
自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名(中)醫工作室項目啟用以來,醫院遴選中醫內科、急診醫學科、兒科等領域的一批市名(中)醫,相繼在博羅、龍門開設名(中)醫工作室,通過改造流程、提供培訓、臨床示教、教學查房等方式提升當地醫療水平,收獲群眾點贊。
而這,僅是市中心人民醫院落實“一鎮一名醫”固本強基行動的縮影。為貫徹落實省市關于推進環南昆山-羅浮山引領區建設的工作部署,2024年12月開始,醫院安排2名市名醫、4名市名中醫組建成名(中)醫工作室開展基層幫扶。今年安排13名醫師參加“一鎮一名醫”行動。截至2025年6月,工作室已接診患者1490人,開展教學查房134次,開展診療新項目13項,71人接受新項目診治,實現“小病不出鄉,大病早識別”。
本著公立醫院的公益屬性,市中心人民醫院切實發揮責任擔當。開展援藏、援疆、援黔工作,派出骨干力量54人次前往西藏開展援助;通過與博羅縣人民醫院建立緊密型醫聯體開展“組團式”幫扶,累計派駐專家107人,培訓骨干181人,開展新技術236項;通過與龍門縣總醫院、博羅縣第三人民醫院、惠州市中醫院、惠陽人民醫院等醫院開展學科共建,對口幫扶,并牽頭成立了十余個專科聯盟;承辦惠州市助理全科師資培訓班、惠州市2024年基層衛生人才能力提升培訓項目,為基層培育醫學人才;雙向轉診機制高效打通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通道,醫院通過緊密型醫聯體建設扎實推進分級診療,其中博羅分院透析中心累計服務2.5萬例次患者,有力破解縣域居民重大疾病診療困境……近年來,醫院通過?對口支援、醫聯體建設、專科共建、名醫工作室等舉措,將廣東省高水平醫院,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的優質資源源源不斷輸送到基層,切實推動"大病不出縣"醫改目標實現。
強化醫防融合 構建慢病防治體系
作為廣東省醫防融合改革的先行者,市中心人民醫院率先構建起"預防-治療-管理"三位一體的全周期健康服務新模式。
聚焦惡性腫瘤早篩項目,醫院充分發揮市級癌癥防治中心的平臺優勢,分兩年對全市1.3萬人次以上的肺癌等惡性腫瘤高危人群進行篩查。目前已完成了早篩人群篩查8000余例。同時,院內新設“早癌篩查”專科門診,并通過設立肺癌等6大MDT多學科診療團隊,實現診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協同作戰,使重癥肺癌患者的綜合救治成功率顯著提升。
慢性病管理同樣不容忽視。醫院在慢病管理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其設立的國家標準化代謝病管理中心(MMC)已系統化管理糖尿病患者7246例,通過標準化隨訪和個性化干預,患者血糖、血壓、血脂三項指標的綜合達標率超出全國平均水平近3.5倍;創新推出的全院血糖管理協作機制,由內分泌科專家牽頭組建跨科室管理團隊,使手術患者的術前血糖達標時間從平均5天縮短至2.21天。
同時,為進一步提升全市慢病診療管理水平,醫院牽頭成立“惠州市中西醫結合學會體重管理與糖尿病逆轉聯盟”,推動全市醫療資源共享、技術互鑒;承辦全市基本公衛服務和慢性病診療能力培訓班,累計組織心血管、內分泌等領域專家32人次,深入惠東縣、博羅縣等三縣四區舉辦專題培訓20場,提升全市基層慢病管理水平。
【亮點科室剪影:】
◆骨科醫學中心: 開展“毫米級”手術 擦亮“國字號”名片
該院骨科有著30多年歷史,下設6大亞專科,能夠提供全面的骨科疾病診治。擁有O臂導航系統、C臂X光機、關節鏡手術系統、蔡司顯微鏡、AI術前設計、3D打印等先進診治設備及技術,可開展老年髖部骨折治療、脊柱畸形截骨矯形技術、髖關節鏡下盂唇修補、髖關節撞擊成型術、肩關節鏡下復發性肩關節脫位治療手術等省內乃至國內前沿的技術。
聚焦精準微創,骨科手術進入“毫米級”“針孔”時代,團隊可開展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DAA入路)、關節鏡下雙通道椎管減壓術(UBE)、O臂導航加超聲骨刀下半椎體畸形修復術、AI引導下的人工關節置換術等高難度微創手術。
2011年骨科入列“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是全省首批獲此殊榮的學科。2023年成為惠州市首個獲批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的學科。
目前,中心已形成兒童青少年脊柱畸形矯形中心、疑難慢性創面修復專科聯盟、惠港骨骼健康聯合研究中心、廣東省醫學3D打印應用轉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臨床基地等多個高水平聯盟。
◆腫瘤醫學中心:
推動放療技術進入國際領先的“粒子時代”
腫瘤內科二區副主任歐陽考濱介紹,腫瘤醫學中心以腫瘤內科、腫瘤放療科兩大省級重點專科為核心,通過整合內科、外科、核醫學科、病理科等多學科資源,為腫瘤患者構建起從篩查到康復的全生命周期健康防線。
中心最早于惠州地區建立腫瘤多學科規范化治療,先后成立了肺癌、消化道腫瘤、乳腺癌、淋巴瘤、頭頸部腫瘤、婦科腫瘤等亞專科治療小組,聯合腫瘤婦科、肛腸外科、泌尿外科等12個腫瘤相關學科,組建25支多學科診療(MDT)團隊,可開展外科手術、放療、化療、靶向免疫治療、微創介入治療、熱療、體腔熱灌注以及中西結合治療。
其中依托“中西醫結合特色治療中心”建設契機,探索中醫辨證論治與現代醫學精準診療的有機融合,充分發揮中醫藥在腫瘤輔助治療、并發癥控制及康復調理中的獨特優勢,滿足患者治療需求。
伴隨國內首臺新一代醫用重離子加速器裝置的落地,惠州重離子醫學中心項目將引領惠州地區放療領域由“光子放療”時代跨越進入“粒子放療”時代,填補惠州腫瘤放療技術的空白。
◆重癥醫學科:
打造區域危重癥轉診會診中心 實現“大病不出市”
重癥醫學科成立于2002年,是惠州市成立最早的重癥醫學科。是廣東省臨床重點學科、全國青年文明號單位,并肩負起惠州市重癥醫學科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與市重癥醫學分會主委單位的重任。
科室分設為一區(南湖院區)及二區(仲愷院區)。重癥團隊嫻熟掌握深靜脈置管、纖支鏡、腎替代治療(CRRT)、血流動力學監測技術(PICCO)、重癥超聲、體外膜肺氧合(ECMO)、體外心肺復蘇(ECPR)等技術,大大提升危急重癥患者的搶救成功率。
多年來,在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及疫情面前,重癥醫學團隊始終走在重癥救治的第一線。在抗擊非典、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癥(MERS)、新冠肺炎考驗上發揮先鋒作用,承擔著全市急危重癥患者集中監護和救治工作。
重癥醫學團隊已經具備了承擔區域內危重癥、復雜疑難病例救治任務能力,未來,科室將瞄準定位,打造區域危重癥轉診會診中心,有力支撐市民“大病不出市”目標。
◆急診醫學科:
“5G急救系統” 實現院前院內救治“零時差”
團隊承擔著區域內急危重癥救治、應急保障、培養急診專業醫師的重任。設有5個搶救單元:院前搶救、觀察區、急診病區、創傷骨科病區及急診重癥病區(EICU)。可開展休克、心肺腦復蘇、膿毒癥、創傷、急性心腦血管疾病、急性中毒等患者的搶救。團隊能獨立開展各項復雜的危重癥急救技術,包括ECMO(人工膜肺)、ECPR等高難度技術。
近年來,科室聚焦院前院內無縫聯動,實現“上車即入院”的急救模式。通過“5G急救系統”,實時傳輸院前患者心率、血壓、指脈氧等生命體征數據以及現場圖像,彼時院內立即啟動相應學科團隊待命,指導院前急救治療,根據病情做好準備工作,院前急救和院內救治“零時差”銜接,體現了急診救治模式從“患者等診療救治”到“診療救治等患者”的轉變。
作為惠州市唯一急診專業規培基地,急診科采取分層遞進培養模式,為全市培養急診專業住培醫師、進修學員、實習醫師,每年培養住培學員、醫學生、進修生數百名。
后記:初心不改 踐行新時代公立醫院使命擔當
多年來,緊扣廣東省高水平醫院和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目標,醫院圍繞公立醫院改革與高質量發展示范項目建設要求,以創新驅動學科突破,以改革賦能服務升級,在醫、教、研、管協同發展上取得顯著成效,生動詮釋了新時代公立醫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使命擔當。
七十五載初心如磐,市中心人民醫院始終勇立潮頭、奮楫爭先,堅持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強實力、固根基、塑人文、顯擔當。展望未來,醫院將以更高站位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醫療健康布局,加速智慧醫療、精準醫學等前沿領域突破,全力打造輻射粵東地區的疑難重癥診療高地,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貢獻市中心人民醫院的力量!
惠州日報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廖云慧
市中心人民醫院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