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開始,越來越多人的生活離不開耳機。坐公交、搭地鐵、在家追劇玩游戲,甚至在辦公室工作,不少人都會戴上耳機。對“耳機族”而言,沉醉在音樂的世界,是一種享受。但是,耳機的使用需要遵循科學方法,耳機音量調太大、聽的時間持續太長,都可能會對耳朵造成多種危害。本期,我們一起關注耳機使用不當對聽力造成危害等問題。
耳機使用不當會“偷”走聽力
“前段時間天天加班,有一次凌晨兩點還在公司趕項目,為了舒緩壓力,我戴上耳機把音樂調到最大聲,誰料第二天早上醒來突然發現左耳聽不清了……”談起不久前的經歷,程序員阿森至今心有余悸,他表示,自己平時工作有時會習慣戴上耳機把聲音放大聽搖滾音樂,但在那次耳朵突然聽不清到醫院就診后,他聽從醫生的指引,正確使用耳機,尤其是不再長期、高音量播放音樂。
耳機使用不當會“偷”走聽力。
和大部分老年人不習慣用電子產品不同,對很多年輕人而言,耳機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伴侶”,只要戴上耳機,就能不受外界打擾。有的跑步時戴著耳機聽歌,有的打游戲時開最大音量,還有的熬夜刷視頻戴著耳機感受刺激……殊不知,這些習慣可能正悄悄傷害他們的聽力。
世界衛生組織在2021年發布的《世界聽力報告》顯示,全球約有11億年輕人由于長時間大聲聽音樂,正面臨著永久性聽力損失的巨大風險,其中約2億人還深受慢性耳部感染的折磨。
留意聽力損傷的隱蔽“信號”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付佳表示,日常中耳機使用不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音量過大。把耳機的音量調得過大,巨大的聲音直接“轟炸”耳蝸。例如有的人在地鐵或公交等嘈雜環境聽歌,為了掩蓋四周噪聲把耳機音量調至100%,其聲音強度實際可達100分貝,這聲音強度相當于電鋸聲。二是使用時間過長。長時間使用耳機,會讓毛細胞“過勞死”。人的內耳中有約1.5萬個聽覺毛細胞,它們像麥田一樣脆弱。即使是短時大音量,也會讓毛細胞暫時性損傷,引發耳鳴、耳悶,若長此以往,毛細胞可能會永久死亡。
據悉,熬夜也是損傷聽力的“隱形殺手”。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人體在夜間深度睡眠時,內耳的血管會進入修復狀態,持續熬夜會讓內耳血管長期處于收縮痙攣狀態,導致耳蝸毛細胞因缺血缺氧受損。毛細胞一旦受損便無法再生,這也是為何很多長期熬夜的人會出現持續性耳鳴和聽力驟降的情況。
專家表示,聽力一旦受損幾乎不可逆轉。平日里,要留意聽力損傷的隱蔽“信號”,如果有以下癥狀,聽力可能已受損:比如在與人交談時經常聽不清,要求別人重復說話;聽不清高頻聲音(如鳥鳴、門鈴聲);耳朵經常感覺有嗡嗡聲(耳鳴);戴耳機后出現耳脹、頭暈等問題。如有不適癥狀,在停用耳機后尚未好轉,建議到正規醫院就診。
牢記科學用耳“3個60”原則
陳先生是某企業的高管,因工作需要經常坐飛機到不同城市出差。習慣在飛機上聽有聲小說的他,專門買了一部降噪耳機。他說,在飛機上噪聲較大,有了降噪耳機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周圍的環境噪聲,享受舒適的空中旅途。“以前也試過用普通耳機,但在飛機上滿足聽音需求的話,手機音量需要調到80%,而換為降噪耳機后,由于噪聲減小,僅需我這部手機音量的30%就可以滿足聽音需求。”
“根據統一標準,安全音量標準是聲音強度小于85分貝,大約是普通手機音量的60%。”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專家表示。他還詳細介紹了科學用耳“三個60”原則,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保護聽力的黃金法則:第一個“60原則”:音量不超過最大音量的60%;第二個“60原則”:單次使用耳機(連續佩戴時間)不超過60分鐘;第三個“60原則”:周圍環境噪聲不超過60分貝(建議改用降噪耳機)。
【相關鏈接】
青少年日常護耳指南
1.耳機選擇比佩戴方式更重要。優先選頭戴式/降噪耳機,減少環境噪聲干擾;拒絕劣質耳機,避免“被迫”調高音量,因為失真電流聲更傷耳。
2.給耳朵“強制休息”。每聽30分鐘,摘耳機休息5分鐘;睡前禁用耳機,因為側躺會壓迫耳道,加上睡前長時間聲音刺激會傷害聽力。
3.做好家庭監測小技巧:家長可以檢查孩子手機音量設置,如設置好iOS健康APP/安卓聽力保護功能;進行1米距離測試,若距離孩子1米,還能聽到孩子耳機漏音,說明音量過大。
4.其它注意事項。不要用耳機共享音頻,因為雙人聽同一副耳機需調更高音量;此外,不要頻繁掏耳朵,這樣會破壞耳道天然保護層。
文 惠州日報記者李春鳳
通訊員王運廣 鄭海燕
圖 惠州日報記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