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陽沙田桔塱茶:從深山珍品到振興引擎
古法技藝入非遺 百年茶香潤鄉村
驅車駛入惠陽區沙田鎮金桔村,700米海拔的三坑頂云霧繚繞,山間茶園翠色欲滴。這里出產的桔塱茶,曾隨漂洋過海的村民香飄港澳臺與東南亞;如今,它不僅入選惠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更成為帶動鄉村振興的“金葉子”。今年以來,一批又一批研學團隊、游客循著茶香而來,在品味茶湯草木清香的同時,觸摸一段跨越百年的匠心傳承與鄉村蝶變史。
匠心傳承
原生態種茶,老技藝制茶
金桔村坐落在市級自然保護區內,四面環山,沙田水庫的水源滋養著這片土地。三坑頂常年云霧繚繞,土壤濕潤肥沃,加之平原丘陵交錯的獨特地貌,為桔塱茶生長提供了絕佳條件。
“茶樹喝的是山泉水,呼吸的是保護區的清新空氣,常年被云霧‘呵護’,茶湯里自帶一股草木的清甜味。”金桔村黨支部副書記李天送的話,道出了桔塱茶“天生麗質”的原因。
作為惠陽特色茶,桔塱茶的種植歷史可追溯數百年。民國時期,金桔村村民為謀生計遠走他鄉,隨身攜帶的桔塱茶成了鄉愁的載體,也讓這深山茶樹的芬芳飄向海外。如今,金桔村桔塱茶種植面積已達1600畝,其中雙鷹頂生態茶園的300畝種植基地堅持有機種植,不施化肥、不打農藥,成為當地的“生態名片”。
茶農在采摘桔塱茶。 惠州日報記者鐘暢新 攝
“我們的茶,從土壤到茶湯都透著‘原生態’。”雙鷹頂生態茶園相關負責人周小科拿起一片鮮葉,“你看這厚實的葉片,是云霧和山泉養出來的。”得益于當地豐富的草藥資源,桔塱茶不僅風味獨特,更承載著山區百姓與自然共生的智慧。
今年,沙田桔塱茶制作技藝入選惠陽區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非遺密碼”在于制作的嚴苛。從殺青、揉捻到炒制、干燥完成,至少需要八小時,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制茶人的匠心。
過去,制茶以家庭作坊為主,技藝靠師徒口傳心授;如今,手工與機械巧妙結合,手工炒制適合小批量精品,機械化生產則滿足規模化需求。“一個師傅手工炒茶,一天最多出六七斤干茶;我們用機械炒,一天能出一兩百斤,但關鍵環節的火候把控,還得靠老經驗。”周小科說。
春茶尤其是清明前的“明前茶”最為珍貴,“明前茶,貴如金”的說法在金桔村流傳百年。每到采茶季,村民穿梭茶園,指尖翻飛間,鮮嫩的芽葉被收入竹籃。五斤鮮葉才能制成一斤干茶,這份“濃縮的精華”,正是匠人與時間的約定。近兩年來,春茶的市場價能賣到350~500元/斤。
茶旅融合
一片葉子帶旺一個村
依托金桔村的自然稟賦與茶文化底蘊,近年來,當地積極推動茶旅融合。雙鷹頂生態茶園年產生態干茶約1萬斤,按照“以銷定產”的原則,不盲目擴產,同時通過發展研學體驗、茶園觀光等業態,延伸產業鏈。學生來學炒茶、游客來拍茶園,帶動村里土特產銷售。
品牌化之路更讓桔塱茶身價倍增。憑借優良品質,惠陽區沙田鎮(桔塱茶)入圍“廣東十大茶鄉”,成為惠州茶文化的一張名片。“以前是村民背著茶出去賣,現在是客戶尋著名氣來訂購。”周小科說,茶葉企業與政府合作推廣,讓深山茶香飄向更廣闊的市場。
為讓沙田桔塱茶制作技藝“活起來、傳下去”,當地政府制定了詳細的保護計劃,讓這份文化遺產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活力。
目前,桔塱茶通過參與茶文化節、宣傳推廣等,持續提升影響力,還引入智能溫控設備、自動化揉捻機,讓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碰撞出火花。接下來,一系列保護措施將逐步落地:建立非遺檔案資料庫、推動“非遺進社區”、設立非遺陳列室……通過一片葉子,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托舉起鄉村振興的新希望,為推進“百千萬工程”增添動力。面對未來,李天送滿是期盼:“一步步來,隨著桔塱茶名氣越來越響,村里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實習生韓詔儀 通訊員林雅琪 鐘巧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