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惠州越來越多品牌農產品蹚出“出圈”新路
培育農業品牌精品 “土特產”變身“金招牌”
金秋時節,龍門縣麻榨鎮楊桃種植基地里,翡翠枝葉間墜滿金黃楊桃,果香沁人,工人穿梭采摘分揀,一派豐收熱鬧景象。“麻榨楊桃熱銷南北,成了我們的‘致富果’。”果農喜笑顏開。
9月23日,2025年中國農民豐收節如約而至,惠州大地上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近年來,惠州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品牌數量位居全省前列。龍門大米、惠東馬鈴薯、博羅柏塘山茶、惠陽鎮隆荔枝、麻榨楊桃等惠州品牌農產品知名度不斷提升。
從用心守護的“品質孕育”,到屢獲認可的“品牌認證”;從電商直播開辟的“云端銷路”,到農旅融合催生的“田園經濟”……越來越多的惠州品牌農產品正一步步打破地域局限,以嶄新的姿態活躍本土、走出嶺南、遠銷海內外,書寫著品牌“出圈”的惠州故事。
品牌培育
農產品品牌數量穩居全省前列
走進龍門縣絲苗米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空氣中飄蕩著大米的清香,智能加工車間里,生產線有序運轉,經過去石、脫殼、碾米、拋光等自動化工序,一包包“龍門大米”被送上貨車,很快端上千家萬戶的餐桌。
這粒小小龍門大米,集“粵字號”縣域區域公用品牌百強、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等“光環”于一身。
像龍門大米這樣的品牌農產品“優等生”,在惠州還有很多。
近年來,我市以品牌戰略為著眼點,培育了一批知名度高、影響力大、市場價值優的國家級、省級名牌名優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區域特色品牌。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培育打造農產品出口示范基地14個、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16個、廣東省公共區域品牌5個、“粵字號”品牌137個,有機食品獲證產品39個、綠色食品獲證產品48個,品牌數量排在全省前列。部分農產品市場認可度持續提升,如惠州梅菜、福田菜心、惠東馬鈴薯、羅浮山荔枝等地標文化深入人心;“鎮隆荔枝”通過歐盟有機認證,“龍門大米”入選“中國好糧油”名錄等。
“鎮隆荔枝”是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
惠州還設立預制菜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唐順興脆皮乳鴿、國惠膳東坡肉、尚古堂茄汁意面、興泰鹽焗雞、領鮮溏心蛋等預制菜產品品牌,市場影響力不斷擴大。
“我們持續深化‘惠州品牌農業’建設,抓好‘12221’市場體系建設,推動特色農產品向標準化、品牌化、高端化發展。”惠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高質量舉辦荔枝節、農民豐收節、鄉村振興招商會,積極參加農交會、農博會等,惠州品牌農產品在各類“舞臺”頻頻亮相。
惠州商務部門也主動發力,搭建產銷對接平臺,打通流通堵點。農村電商成為重要抓手:目前,我市已擁有省級農村電商示范縣1個(博羅縣),國家級農村電商示范縣2個(龍門縣、惠東縣)。通過持續優化縣鄉村三級物流體系,大力開展農村電商培訓,打造“禮躍龍門”“山海惠東”“羅浮優品”等區域公共品牌,孵化直播助農公司,推動惠州品牌農產品借互聯網“出圈”。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惠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4%,農業品牌效應正加速轉化為經濟效益,昔日“土特產”,如今成為鄉村振興的“金招牌”。
品質筑基
從產地到餐桌“全鏈條守護”
惠州品牌農產品能“出圈”,過硬品質是核心底氣。
為筑牢惠州農產品品質根基,惠州各級農業部門在農產品生長關鍵期,組織專業服務隊深入主產區,開展技術指導與品質管控。
尤其是今年荔枝豐產年,惠州啟動省、市、縣、鎮四級聯動機制,在荔枝成熟前,開展采前科學用藥與生產技術培訓。一張張“綠色防控網”精準覆蓋荔枝林,確保荔枝高顏值、好口感。
“以前靠人工打藥,不僅效率低,還容易出現藥劑殘留問題。現在用無人機搞綠色防控,既環保又能保證荔枝品質。”荔枝種植戶劉先生笑著說,今年荔枝回頭客多,不少游客進園采摘后寄給遠方親友。
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助力惠州品牌農產品走得更遠。
惠州市環通梅菜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潘偉強深諳此理。他引進了水肥一體化設備、新建成現代化生產車間,并且聘請農業專家改進腌制工藝。早在2010年,環通梅菜就成功簽下北京慶豐包子鋪的訂單。憑借著穩定的品質,如今該企業用的梅菜豬肉包子餡料,仍是矮陂梅菜。
橫瀝鎮是“中國梅菜之鄉”,梅菜種植歷史悠久。
深加工產業鏈的延伸,則為農產品開辟了“出圈”新賽道。惠州市鵬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廣東省蛋品類首家且是唯一一家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也是全國唯一擁有灣區認證“雞蛋”證書的企業。近年來通過開發“雞蛋+”、做強雞蛋附加值,已開發出雞蛋、皮蛋及烘焙類產品700多種,累計年銷售額超6000萬元。
值得關注的是,為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自2019年底推行食用農產品合格證制度以來,惠州依托廣東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平臺,全面實施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將合格證與展示展銷、品牌參評、項目申請掛鉤,督促生產主體規范用證。
截至今年上半年,惠州食用農產品溯源系統已覆蓋269家農貿市場7790戶商戶;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監管平臺有開證主體3303家,用證224萬張,全程追溯鏈超3.2萬條,構建起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應用體系。
渠道拓寬
打通“出山進城”“入灣出海”快車道
冷鏈加持、數字營銷……如今,越來越多的“惠味”借助數字之力,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惠州是廣東乃至全國甲魚主產區之一。“每只甲魚都有‘身份證’,一掃便知前世今生。”惠城區蘆洲鎮甲魚養殖大戶常云峰推行的“一魚一碼”追溯系統,讓消費者能查看甲魚從養殖基地、飼料來源到檢測報告的全鏈信息,大幅增強信任感。
依托冷鏈運輸,企業實現“包活包送達”。“即便發往貴州,存活率也能超98%。”常云峰說,通過微信社群與老客帶新的私域運營,公司甲魚年發貨量超2萬只,港澳地區高端餐飲訂單持續增長。
數字化營銷、電商賦能、直播帶貨,讓流量成為新農具。在惠城區汝湖鎮的玉米地,農戶們對著鏡頭掰開金黃玉米,汁水四濺:“看,這就是粵甜28號的‘爆汁’瞬間!”這樣的直播,單場成交量能突破5000單。
線下智能化升級,同樣火熱。汝湖鎮黃埔村農產品倉儲中心作為圣甜白珠華南區分揀中心,引入分揀系統對玉米精準分級。“線上下單+線下冷鏈直發,凌晨采摘的玉米,次日就能送上廣深市民餐桌。”該中心負責人說。
今夏,荔枝因《長安的荔枝》成國內熱門水果。為讓荔枝以最佳狀態“鮮”達消費者,惠州整合冷鏈運力資源,與順豐、京東等頭部物流企業深度合作,提供高效、標準化的冷鏈配送服務。
海外市場方面,惠州海關主動發力。“我們提前為企業梳理出口國檢疫要求、保鮮技術等信息,提供預警咨詢。”惠州海關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出口鮮活農食產品屬地查檢綠色通道,推出隨到隨檢、“5+2”預約查檢、證書云簽發等便利措施,助力荔枝高效出口。
數字技術加持下,惠州品牌農產品實現品質可控、渠道可拓、品牌可塑,為走出惠州、走向全國筑牢支撐。
業態創新
農產品沾上文旅“煙火氣”
近年來,惠州積極探索“農業+旅游”融合發展,以文化賦能品牌,讓惠州品牌農產品在文旅場景中“活”起來。
惠城區汝湖鎮的甜玉米產業,就靠文化IP打造與農旅融合,走出特色產業帶動全域發展的新路。
“我們打造‘七女湖’區域共富品牌,展銷汝湖農產品及文創IP產品,展現歷史文化底蘊。”汝湖鎮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如今,“七女湖主題餐廳”已開業,“汝小郎、湖娘兒”公仔、甜玉米主題文化衫等文創產品陸續推出,還結合廉潔文化創作《廉心如玉》漫畫,讓農產品與文化創意深度融合。
農旅結合上,汝湖鎮依托3個3A級景區,串珠成鏈開發4條精品旅游路線,形成“甜玉米種植→帶動加工→舉辦節慶→打造IP”的一二三產融合模式。該鎮也從單一種植專業鎮,發展為集種植、加工、研學、旅游于一體的鄉村振興示范點,入選全省“百千萬工程”首批典型鎮。
這樣的場景在惠州隨處可見:惠城區蘆洲鎮大興村,春節前后千畝李花盛開,“李子節”上美食集市與潮流文創碰撞,讓大興李品牌煥新活力;惠陽區平潭鎮新圩村,作為“淮山之鄉”“粉葛之鄉”,連片種植區改造成淮山農業公園,“淮山王”評比、文化旅游周等活動,年吸引游客超5萬人次。
蘆洲鎮大興村讓大興李品牌煥新活力。
汝湖鎮“玉米節”、橫瀝鎮“梅菜節”、蘆洲東勝村“南瓜節”、羅浮山荔枝系列文化活動……一系列農旅融合活動,為傳統農業賦予休閑觀光、文化體驗功能。既讓游客感受惠州田園之美,也為惠州品牌農產品搭建起更多展示銷售平臺,助其借文旅“東風”走向更廣闊市場。
直面挑戰
推動全鏈條升級“抱團發展”
記者采訪發現,盡管惠州農產品品牌建設成效顯著,但“出圈”路上,仍面臨著不少挑戰。比如,部分農產品存在品牌帶動能力不強、產品同質化嚴重、龍頭企業數量偏少、產業鏈條有待完善等問題。
以正火熱上市的安墩蜜柚為例,在豐收的背后,果農和新農人們也面臨一些“甜蜜的煩惱”。
“安墩蜜柚雖然品質出眾,還拿到了‘圳品’認證,但‘安墩蜜柚’這個品牌名字早已被個別農戶注冊,導致整個產區難以統一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好果子缺一個響亮的名號。”惠東縣安墩鎮永惠蜜柚基地負責人龔柯宇直言,更讓果農們頭疼的是,市場上還出現了假冒產品,品牌突圍不易。
安墩蜜柚是惠東的特色水果。
“惠州農產品豐富,荔枝、茶葉、土豆、蜜柚、生蠔、臘味等品質都堪稱上乘,但品牌效應卻不夠出眾。”惠州城市職業學院黨委委員、科技部部長梁乃鋒分析,主要根源在于多數經營主體仍停留在“賣產品”階段,未全力經營品牌。
挑戰中蘊藏新機遇。
惠州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惠州正以粵港澳大灣區(廣東·惠州)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及各農業產業園為核心平臺,打造生產加工、流通集散、品牌展銷、農業科技等一體化產業鏈,推動“土特產”全鏈條升級。
同時,整合雜散品牌,鼓勵同類產品“抱團發展”,引導農戶成立專業協會,統一商標、標準、包裝與銷售,共建共享共有品牌;推動農村集體與農業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合作,以科技創新為惠州品牌農產品注入發展動能;以三產融合示范鎮、田園綜合體等為重點,推動農業與工業、物流、文旅等業態深度融合。
未來,隨著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不斷完善,帶著惠州山水之韻與農耕之美的惠州品牌農產品,將走向更廣闊的舞臺,書寫更多鄉村全面振興的“豐收答卷”。
專家建議
講好品牌故事 讓惠州農產品“有根有魂”
“做好品質是基礎,打響品牌才是惠州農產品‘出圈’的關鍵。”惠州城市職業學院黨委委員、科技部部長梁乃鋒表示,惠州農產品品牌的頂層設計,要超越簡單的商標注冊和包裝設計,構建一個以價值為核心的戰略系統,提煉獨一無二的品牌價值主張。比如,要避免同質化,不要只講“綠色、健康、天然、無公害”等“泛泛之說”,可以深入挖掘惠州獨有的地域文脈和產品特性,突出“嶺南韻味,東江饋贈”,將惠州獨特的客家文化、東坡文化、羅浮山道教養生文化等融入品牌故事,讓惠州農產品“有根有魂”。
在政府部門層面,可開展系統性品牌培養行動,設立相關激勵機制,對積極創建品牌、參加展會、獲得認證(如有機、綠色、地理標志)的主體給予直接補貼、貸款貼息或以獎代補,還可以將品牌建設成果納入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示范合作社的評定核心指標,形成導向。
他山之石
“麗水山耕” 實施母子品牌戰略
全國首個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地市級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2014年在浙江省麗水市誕生。“麗水山耕”以“基地直供、檢測準入、全程追溯”為產品宗旨,通過政府主導、生態農業協會注冊、國有公司運營的模式,實施“麗水山耕+縣域產業品牌+企業產品品牌”的母子品牌戰略,全產業鏈“一站式”服務,覆蓋全市菌、茶、果、蔬等主導產業。
據當地媒體2024年底報道,隨著鄉村“土特產”持續走熱走強,農業效益越來越好、農民增收門路越來越寬,收入結構持續改善,全市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連續十五年、低收入農戶收入增幅連續八年居全省首位。
記者手記
培育“土特產”品牌不是簡單地貼標簽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而特色品牌則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惠州坐擁豐富的特色農產品資源,一大批優質農產品在大灣區市場積攢下良好口碑,為打造本土農產品品牌筑牢了堅實根基。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做好“土特產”這篇大文章,一方面需強化引導,推動品牌標準統一化,破解以往農產品“小散雜”、品質不穩定的問題,讓品牌從“各自為戰”轉向“抱團發展”,形成更具辨識度與市場影響力的區域公共品牌;另一方面,要善用數字化賦能拓寬銷售渠道,讓農產品從田間直達消費者餐桌,并通過農文旅融合提升品牌附加值,真正實現“既產得出優質品,也賣得出好價錢”。
培育“土特產”品牌,不是簡單地貼標簽,既要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更要直接帶動農民增收,讓農戶共享產業發展紅利,進而激發鄉村產業活力、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策劃 惠州日報記者張旭華
統籌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袁 暢
采寫 惠州日報記者陳春惠 劉建威 劉煒煒 游璇鈺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 朱金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