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例會,好幾個同事請假,說感冒了。炎熱的夏天,30多度的氣溫,感冒了,奇怪不?不奇怪,空調吹猛了,吹久了。
小時候,在鄉下,別說空調,連電扇都沒有呢。大人白天要干活,連搖蒲扇的工夫都沒有,最多帶一條汗巾。只有到了晚上,在院壩里乘涼的時候,才可以悠閑地搖搖蒲扇。而我和弟弟,則是要輪流給爺爺奶奶打扇的。每個人扇一百下,我們自己邊打扇邊大聲數數。有時會被大人打亂,或許扇了一百多下也不一定。扇累了,我們便躺在長條凳上,聽夏蟲鳴叫,望滿天繁星。
夏天的中午,驕陽似火,大人們都午睡了。我們小孩子趁機到河溝里摸魚,在石頭下翻螃蟹,或是到山上捉蜻蜓,用麥稈燒野蜂窩。如遇大風暴雨,則擎著竹棍一路狂奔,一路喊叫,頗有征戰沙場的激情和豪邁。人的斗志,有時是需要嚴峻的天氣來激發的。
大學畢業后到廣東工作,經常是近年關時還穿著短袖,望著火辣辣的太陽,似乎找不到過年的味兒。過年,不是冬天的事么?這時候,應該寒風呼嘯,大雪紛飛,世界白茫茫一片。全家人哈著熱氣,都在忙碌著準備過年,劈柴、燒水、磨刀、翻山越嶺請親戚……
春秋兩季呢,不冷不熱,體感舒適,人們歡喜,以至頗多歌詠。比如詠春的。“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春色撩人,愛花風如扇,柳煙成陣。”比如頌秋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相對于春秋兩季的舒適,夏季則太熱,冬季則太冷。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人們有了更多對付季節的手段。夏天有空調,冬天有暖氣,房間里四季如春。可是,躲在恒溫房間里的人,卻并沒有成功對抗季節而獲得安康。
據相關醫療資料說,適度的冷熱異常可以刺激人體的自主神經系統適應外部變化,可以協調或促進人體的免疫功能,可以刺激人體合成和釋放腎上腺素從而應對各種緊急情況。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生命的律動。《黃帝內經》有言:“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不順應自然規律,一定會受到自然的懲罰。莊子說,“蟪蛄不知春秋”“夏蟲不可以語冰”。而作為人,我們卻是幸運的,可以經歷若干個春夏秋冬,可以體驗與四季一起循環成長的美妙。
在城鎮化加速推進的今天,我們更應該把自己的身體交給季節,聆聽春水的淙淙流動,接受夏日陽光的洗禮,咀嚼秋天豐滿的谷粒,觸摸冬季寒冷的冰凌。作者:劉艷軍